作者简介:谭晓霞,女,1977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生化检验和妇幼保健实验室诊断工作。
六西格玛(6σ)是采用允许总误差(TEa)判断质量良好还是质量差或存在缺陷。目前,医学领域也开始应用6σ来评价检验的质量。其计算方法有:(1)检查操作结果和缺陷次数,计算每百万缺陷率(defect rate permillion,DPM),运用统计学方法将DPM转换为σ值,适用于分析前和分析后操作过程; (2)通过估计操作变异度来预测操作性能,由已知TEa和观察变异值来计算σ值,适用于能估计精密度和准确性的检验操作过程。当采用σ值来评判质量时,σ值越大,说明质量越好。据统计[ 1]在各类原因的错误中,发生在检验前阶段和检验后阶段的错误各占45%,检验阶段的错误占10%。6σ质量管理是一项以数据为基础、患者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其创新之处在于实现了不同复杂程度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绩效比较。
XT-1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试剂为希森美康公司产品;质控品为美德太平洋公司产品,质控物批号:090150。
1.检验前阶段的性能评价指标 本实验室规定:空管、标本量太少不能满足仪器检测所需要的最少标本量、申请单与标本信息不符、用错真空管、申请项目不清楚、破管、血液凝固等视为标本不合格即缺陷。
2.检验中阶段的性能评价项目 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量、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计数。
3检验后阶段的性能评价指标 危急值紧急通知情况。本实验室规定:WBC>30×109或<2.5×109、PLT<50×109、Hb<50 g/L而未及时电话通知临床医生视为缺陷。
4.检验全程的性能评价指标 患者抱怨情况和标本周转时间(TAT)。本实验室规定:因患者信息错误、漏检、错检等引起的医生、患者抱怨视为缺陷。狭义的标本TAT指标本送达实验室到发送检验报告所需的时间。本实验室规定:常规标本TAT>4 h,急诊标本TAT>1 h视为TAT不合格,即缺陷。
5.判断标准 在6σ的过程控制研究中一般将σ水平>4σ的性能评定为“优”,34σ为“良”,23σ为“中”,<2σ为“差”[ 2, 3]。低于3σ性能的检测项目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改进或换用其他检测方法。
1. σ值计算 按照Westgard等[ 3]和Coskun[ 4]报道的方法计算σ值,公式:σ值=[TEa-偏倚(Bias)] /变异系数( CV)。其中,TEa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案(CLIA'88)规定的临床TEa,Bias根据本实验室上述各检验项目2009年参加浙江省临床检验中心3次常规血液学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平均Bias来确定; CV为本实验室2009年7至12月常规室内质控数据,计算上述各项目实验室稳定状态下检测的 CV值。
2. 计算QGI[ 5] 查找分析性能未达到6σ的主要原因,QGI=Bias(%)/[1.5× CV(%)]。QGI<0.8,提示导致方法性能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精密度超出允许范围,优先改进精密度;QGI>1.2,提示方法准确性较差,优先改进准确性;QGI在0.81.2之间,提示准确性和精密度均需改进。
1. 建立完善的日常工作记录制度 设计急诊、常规标本接收记录、不合格标本拒收记录、紧急值通知记录、临床联系记录、患者抱怨记录等表格,分别对相应的事件进行记录。
2. 统计数据、计算σ值 以月为时间单位,统计本实验室2009年6至12月的185 248份标本合格情况、危急值紧急通知情况、患者抱怨情况和标本TAT共4项指标。其中每个月的标本不合格数、危急值紧急通知数、患者抱怨数3项数据由相应的记录表格得到;TAT>4 h的常规标本个数、TAT>1 h的急诊标本个数、危急值的标本个数、急诊标本总数、常规标本总数、所有标本总数等6项数据由实验室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统计得到。计算DPM,具体如下:
标本合格情况:DPM=(不合格标本数/标本总数)×106
紧急值通知情况:DPM=(危急值未通知数/危急值标本数)×106
患者抱患情况:DPM=(患者抱怨数/标本总数)×106
急诊TAT情况:DPM=(TAT>1 h的急诊标本数/急诊标本总数)×106
常规TAT情况:DPM=(TAT>4 h的常规标本数/常规标本总数)×106
利用DPM转换表[ 6]将DPM转换成σ值。
在5个检验项目中有3个项目的性能>6σ,1个项目的分析性能>4σ。所有项目的平均σ值为5.92,即目前实验室检验中阶段的性能为5.92σ。在未达6σ的2个检验项目中,RBC需优先改进精密度,HCT需优先改进准确性。见 表1。
![]() | 表1 各检测项目平均 CV、bias、TEa、σ值、QGI、优先改进措施及评价 |
分别作为检验前阶段和检验后阶段性能指标的标本合格情况和紧急值通知情况见 表2。
![]() | 表2 检验前、后阶段及检验全程的性能(σ值) |
2009年下半年的平均σ值分别是4.9、2.9,说明检验前阶段的性能明显优于检验后阶段,今后实验室应该把质量改进的重点放在检验后阶段的性能改进上。急诊常规TAT及紧急值的通知情况仍在3σ以下,未能满足最低质量要求。故实验室应继续加强这两方面的质量改进。
6σ管理是近年来国际上迅速发展的一种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通过消除变异和缺陷来实现零差错率,评价实验室工作各环节性能,研究和揭示实验室工作各环节中问题产生的根源。实验室检验工作涉及标本采集、运送、处理、分析、审核、报告等多个环节,6σ质量管理可对每个环节作出定量的评价,并提供统一而简便的评价标准,便于实验室客观准确地定位自身的质量水平,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实现质量改进。
在6σ质量管理用于评价检验各阶段性能之前,实验室首先要确定性能评价指标。送检标本不合格从源头上破坏了检验质量;检验中阶段的性能主要由项目的分析性能决定;实验室对紧急值的快速报告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进行相应处理;标本TAT是患者、医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其长短直接关系检验结果的利用价值,影响患者诊治的及时性;患者抱怨率是反映实验室服务对象对实验室服务满意度的指标之一。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此5项作为观测质量改进的关键指标,他们分别代表了检验前、中、后以及检验全过程的质量。
应用6σ理论评价检验中阶段性能时,关于σ值的计算,除可用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数据计算外,也可根据重复性实验和方法比对实验确定不精密度和不准确性,计算σ值。前者操作较简便,较适合于已经积累了一定质控数据和室间质评数据的常规检验项目的性能评价。后者较适合于实验室引进新仪器或开展新方法的性能评价。但上述2种计算方法只针对直接测定项目的性能评价,对于通过计算而间接测定的项目其计算方法又有不同[ 5]。由此可见,σ理论对方法性能的评价标准高于传统的性能评价标准。从 表1可见,本实验室WBC、PLT、Hb 3个项目的σ值均>6.0,说明上述临床检测项目的性能评定已达优。在实验室常采用的13 s/22 s/ R4 s/41 s/10 x多规则中只需采用较宽松的13 s和22 s规则即可满足临床实验要求,同时也能很好地控制分析中的误差。HCT的σ值<3.0,说明这个项目的性能评定为“中”,不能满足临床实验室过程能力的要求。为保证检测质量,实验室不仅要严格执行13 s/22 s R4 s
本研究检验前、后及检验全程的性能评价采用统计缺陷率计算σ值的方法。由 表2可见本实验室应重视对检验后阶段的质量改进。值得一提的是,首先必须对评价指标的“缺陷”有明确而严格的定义;其次,理论上统计的标本量越大,结果越具有代表性,但从可行性和有效性2方面考虑,推荐统计标本量为10 4[ 7]。
通过6σ理论对实验室检验前、中、后各阶段的性能评价,我们对目前实验室检验各阶段所处的性能水平及今后质量改进工作重点一目了然。与历史数据比较,本实验室在标本合格情况、患者抱怨情况、TAT情况等都有了明显改善,说明之前的质量改进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评价结果也显示:目前实验室检验前、中、后3阶段的性能依次为5.0σ、5.9σ、3.0σ,故实验室应重视检验后阶段的质量改进,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此外,代表检验全程性能的标本TAT平均σ为3.9。对实验室内部来说,除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外,还需要加强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和技能训练;及时审核已完成检测的报告;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减少由于仪器故障导致的报告延迟发放,特别应强调标本离心的质量保证。对实验室外部来说,必须加强中央运输和病房、实验室的联系,缩短标本运输时间。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