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饶绘, 女, 1974年生, 硕士, 主管技师, 主要从事血栓与止血工作。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前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情况及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关系。
方法选择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51例,其中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 ACS)9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 ACS)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6例,另设对照组14名。分别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和光学法血小板聚集仪对各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和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测定。
结果各组间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高表达与STE ACS相关,血小板P-选择素测定可结合血小板聚集法评价抗血小板治疗后残余血小板活性。
To investigate the P-selectin expression on platelet surface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latelet P-selectin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function befor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MethodsA total of 51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ndergoing PCI, including 9 cases of 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STE ACS), 36 cases of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STE ACS) and 6 cases of stable angina(SA), and 14 healthy subjects were as controls. Platelet P-selectin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function were determined by whole blood flow cytometric assay and 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ometry,respectively.
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latelet P-selectin among all groups(
The elevated platelet P-selectin expression is likely correlated with STE ACS. Combining with 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 the detection of platelet P-selectin may be a valid tool to assess post-treatment platelet activity.
P-选择素作为血小板活化最直接的标志和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于Michelson等[ 1]的研究发现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在血小板活化后数分钟即释放入血,因此近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和诱聚剂作用后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 2, 3],而后两者与循环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并不相关[ 4]。循环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在不同的冠心病分组中表达情况如何?其与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聚集功能之间是否相关?为此,我们针对性选取经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探讨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术前状态。
选择襄樊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51例,其中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 ACS) 9 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 ACS) 36 例、稳定型心绞痛(SA) 6 例,其诊断符合相应诊断标准[ 5, 6]。其中行急诊PCI 9 例、择期PCI 42 例。健康对照组14名,经体检正常,排除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性别、年龄与病例组均衡。剔除标准:合并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合并急性或慢性感染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结缔组织性疾病者;合并急性或慢性肝、肾疾病者。
1.患者处理 急诊PCI患者接诊后即嚼服300 mg阿司匹林、口服300 mg氯吡格雷,服药间隔2 h后抽血;择期PCI患者术前每日口服75 mg氯吡格雷和100 mg阿司匹林至少7 d。另外酌情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凝类等药物治疗。
2.标本收集 行PCI术前采静脉血6 mL于2支0.109 mol/L枸橼酸钠抗凝真空管(美国BD公司),要求不扎止血带,一针见血,动作平缓,减少血小板人为活化。在采血后 1 h 内测定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采血后 2 h 内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
3.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检测 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 7]检测。取5 μL全血分别加入事先置有单抗(美国BD公司)的流式管内,其中对照管含CD61多甲藻叶绿素蛋白(PerCP)、鼠抗人IgG1藻红蛋白(PE)各10 μL,实验管含CD61 PerCP、CD62P PE各10μL。室温避光反应20 min,各管加入0.5 mL PBS重悬随即上机检测,至少获取20 000 个微粒。测定前以标准荧光微球校正流式细胞仪(FCSCalibur,美国)。以CD61 PerCP设门圈出单个血小板群,使用Cell Quest软件进行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记录CD62P阳性血小板百分比。
4.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全血170× g离心10 min,分离富血小板血浆(PRP)。剩余标本以2 500× g离心15 min,分离乏血小板血浆(PPP),用PPP调整PRP至血小板浓度为250×109/L,使用血小板聚集仪(美国海伦娜公司)测定并记录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其中诱聚剂二磷酸腺苷(ADP)终浓度为20 μmol/L,花生四烯酸(AA)终浓度为0.5 mmol/L。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描述,计量资料用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915, P=0.001)。STE ACS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明显高于NSTE ACS组、SA组和对照组( P<0.05),而NTSE ACS组、SA组及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 表1、 图1。
![]() | 表1 冠心病各组及对照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结果 |
ADP和AA诱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阳性百分率间无相关性( r=-0.038, P>0.05; r=0.165, P>0.05)。对照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高于STE ACS组、NSTE ACS组和SA组( P<0.05);STE ACS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虽稍低于NSTE ACS组和S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 表1。
本研究结果显示STE ACS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明显升高。推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是STE ACS时促栓恶性循环的中心环节。作为慢性炎症的急性恶化阶段, STE ACS病变处大量活化血小板表达P-选择素,后者募集并活化白细胞,释放组织活性因子促进斑块失稳破裂,暴露出内皮下胶原和组织因子,从而进一步提高血小板活化水平并激活凝血系统。随着血循环中凝血酶浓度的急剧升高,与后者呈正比表达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 8]可呈现短期持续高表达。考虑到P-选择素在促进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物增大和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9],聚集物最终闭塞冠脉管腔而临床表现出典型的STE ACS症状。本研究NSTE ACS组、SA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未见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与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缺乏血循环中高浓度凝血酶的持续活化而较快以可溶形式释放[ 1]相关,其所形成的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物小而不稳定,仅致冠状动脉部分堵塞。可见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水平与临床所形成血栓特征相符,与冠心病危险程度密切相关。考虑到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血小板聚集发生于心肌梗死发作前,是否做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能比心肌坏死标志物更早预测心肌梗死发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尽管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得到冠心病指南[ 10]的推荐而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尚未取得共识,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是血小板聚集法。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该结果提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用对血小板ADP受体途径和环氧化酶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服药组的组内比较发现, STE ACS组血小板对ADP和AA诱聚的最大聚集率较其他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STE ACS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较其他组明显升高( P<0.05),且与ADP、AA诱聚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无关。该结果提示血小板P选择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ADP受体途径和环氧化酶途径关联不大。Cuisset等[ 8]发现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与血循环中凝血酶浓度成正比,推测血小板P-选择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体内凝血酶升高及其对血小板的持续活化效应。血小板P-选择素测定可能与血小板聚集试验具有不同的临床价值:以ADP、AA为诱聚剂的血小板聚集法在评价血小板ADP受体途径和环氧化酶受抑程度上有优势;而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测定可反映凝血酶等途径的活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双重抗血小板作用下残余血小板活性,两者结合有望更全面地评价抗血小板疗效。值得注意的是,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抑制作用不足以抵销STE ACS时P-选择素升高的程度,提示对STE ACS患者行PCI有必要研发并使用更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
总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高表达与STE ACS相关。血小板P-选择素测定可结合血小板聚集法评价抗血小板治疗后残余血小板活性。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