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沈思娣,女,1962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
通过对血培养阳性的分析,减少对污染瓶的误判,提高与临床的沟通能力,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用的更好。
方法把已抽血的专用培养瓶放入BacT/ALERT 3D select全自动血培养仪中,仪器报阳性经VITEK-32细菌培养鉴定仪鉴定到种。
结果9 687瓶次血培养中有714瓶有细菌生长,分离率为7.37%;明确污染140瓶,污染率为19.61%。
结论血培养有细菌生长并不一定是患者真正感染的细菌,一定要认真分析。
To reduce the misjudgment of polluted bottles by analyzing the positive samples of blood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linic and utilize the limited medical resources more efficiently.
MethodsThe bottles with blood were put into the BacT/ALERT 3D select automatic blood culture system to detect the positive samples. The VITEK-32 bacterial culture identification analyzer was used to identify each isolate.
ResultsAmong the 9 687 bottles, bacterial growth was found in 714 bottles, with the isolation rate of 7.37%. 140 bottles were identified as polluted, with the pollution rate 19.61%.
ConclusionsBacteria could grow in the blood culture, but they may not cause the infection of the patients. It should make a careful analysis.
文章编号:1673-8640(2011)08-0515-03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志码:A
血流感染是临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规范的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上海地区2007年推荐双侧采血,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和对污染的判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由于血标本在采集过程各个环节造成的标本污染,除了会导致病原菌的分离率低,还很难评估分离出的细菌是污染还是与感染有关,给临床诊断带来困惑。为此,我们探讨了近3年中血培养的情况,对采血次数、采集污染情况以及如何正确判断等作一分析。
从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送微生物室的血培养瓶共计9 687瓶。
全自动血培养系统(BacT/ALERT 3D select全自动血培养仪和BACTEC专用血培养瓶)和VITEK-32细菌培养鉴定仪(包括配套试剂与板条)均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二氧化碳培养箱由上海搏迅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血平皿、选择性巧克力平皿、麦康凯平皿由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成套厌氧培养袋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
近年来由于院内感染受到医院各方面的重视,除了小儿科做的不够完善, 我院其余的科室基本做到双侧双瓶采样,这为我们对阳性瓶的判断提供了帮助。 对每个有阳性瓶发生的患者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追述。按《实验室对血培养污染的评估方案》[ 1]所制定的血培养污染判断依据,我们对于阳性瓶做了如下观察与分析。
仪器警报阳性时间:肠杆菌属及葡萄球菌属一般培养过夜仪器就报阳性(24 h内);非发酵菌及链球菌属24~48 h报警;酵母菌及厌氧菌一般48 h以后报警。
对于血培养的涂片报告,我们根据几年的实践作了如下处理:单一瓶阳性,血瓶不溶血,涂片为G+球菌、G+杆菌,等到第2天培养平皿生长观察后,再与临床联系。 如2瓶或以上同时阳性,立即告知临床涂片结果;对于血培养涂片为革兰阴性的杆菌,不论几瓶马上告知临床涂片结果;对于涂片为酵母菌,重复涂片,并立即与临床联系,告知是几个瓶阳性,送检天数,给临床医生也有一个判断的思路。
对于革兰阳性棒状杆菌、干燥棒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气球菌属某些种和粪拟杆菌作为确定的污染菌,只报给临床菌名,并提示污染,不做药敏试验。本研究共分离出50株,占总分离率的7.00%。
出现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阳性瓶共计51瓶次,有18例患者,只有2例患者是单瓶阳性。我们给出完整的鉴定和药敏报告,单一瓶阳性的提示临床考虑再次抽血。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共有菌株154株,如1人采2瓶或以上者全部生长同一种CNS也视为阳性,3年中共有55株(24例患者),其中29株为表皮葡萄球菌。这24例患者按《实验室对血培养污染的评估方案》[ 1]所制定的血培养评估方案,我们以阳性标本出完整的鉴定和药敏报告。其余99株按上述要求我们对单瓶阳性的只报细菌菌名,不做药敏,判为污染。革兰阳性棒状杆菌、干燥棒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气球菌属某些种和粪拟杆菌及CNS共计149株,占总分离率的20.87%(149/714),远低于文献报道阳性血培养中有40%~50%为污染菌的报道。
对于肠球菌及链球菌我院没有1例是单一瓶阳性的, 这点同唐明忠[ 1]的报道相同 , 也赞同今后对于血培养中分离出绿色溶血链球菌,不需要进行实验室评估,可直接考虑为病原微生物的观点。
对于沙门菌属的细菌无论单一或2瓶阳性均立即告知临床,观察热型并通过肥达凝集试验全部得到证实。
对于非发酵菌,依据细菌生长特点,凡是需氧瓶生长的均引起重视。即使单瓶阳性也要做出完整的鉴定报告。
在临床上最难判断是污染还是感染的是肠杆菌科的细菌,本研究共有330株,分离率为46.22%(330/714),其中大肠埃希菌218株(84例患者),分离率为30.53%(218/714),远高于其他细菌。我院在血培养中有大肠埃希菌生长在肿瘤病房及手术患者颇多,为125株(44例患者),大肠埃希菌生长的84例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检出43例,阳性率为54.43%(43/79)。在84例患者中单一瓶阳性为21例,单瓶 ESBLs阳性检出6例,阳性率为35.29%(6/17),远低于多瓶检出率。在血培养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31例患者中,ESBLs仅为3例阳性,阳性率为9.68%(3/31), 远低于大肠埃希菌ESBLs的阳性检出率,并无单一瓶阳性的发生。
血培养出现的细菌种类最多的科室是小儿科,3年732瓶,共计病例566例,其中阳性58瓶(56例患儿),分离率为7.92%,与整体相差不大,涉及的菌株种类为19种。但根据《实验室对血培养污染的评估方案》[ 1]判断为污染的有CNS 32例、革兰阳性棒状杆菌4例、气球菌属某些种1例,总计36例,污染率为62.07%(36/58),远大于整体的污染情况。这可能与小儿抽血不易,家属不愿双侧双瓶采样及儿科病房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培养是用来发现、识别细菌存在于血液中形成菌血症的金标准。在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出微生物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由于操作的不规范及环境等因素, 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假阳性,虽然通过《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操作规范》实施,双瓶双侧的采样已贯彻到平时工作中,这对于我们与临床沟通上带来很大的说服力,但还是要碰到单一瓶阳性的菌株出现, 必须要对单一瓶阳性作出客观评价。这对减少实验室和医疗资源的浪费,更好地配合临床工作,防止误导抗菌药物的应用,有较大的意义。还必须要改变观念(如CNS及绿色溶血链球菌不是致病菌),改变消毒的操作方式,注重抽血的环境,通过药敏试验判断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用的更好。
[1] |
|
[2] |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