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彭宇生,男,1963年生,学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和免疫检验工作。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及血小板激活复合物(PAC-1),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48 h、6~8 d、3周时及35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CD62p及PAC-1阳性百分率。
结果脑梗死患者48 h内血浆CD62p(25.1%±7.4%)和PAC-1(65.2%±9.9%)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0%±1.3%;8.2%±2.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监测血小板活化程度对病情轻重的预测及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价值。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ctivated platelet by detecting 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 (CD62p) and platelet activation complex-1(PAC-1)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positive percentages of CD62p and PAC-1 in 45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35 healthy subjects as control group. The measurement was carried out at the points of 48 h, 6-8 d and 3 weeks afte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s occurrence.
ResultsIn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in 48 h, the positive percentages of CD62p (25.1%±7.4%) and PAC-1 (65.2%±9.9%)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4.0%±1.3% and 8.2%±2.2%) (
The platele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shows the highly activated state. It is important to monitor the platelet activation degree for predicting the clinical condition and guiding treatment.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血小板的活化密切有关,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1]。活化血小板与静息血小板相比,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存在于α颗粒膜上的糖蛋白则发生明显变化,与血小板功能活性密切相关[ 2]。血小板激活复合物(PAC-1)则是反映血小板膜上纤维蛋白原受体的表达,PAC-1只与活化血小板上的GPⅡb/Ⅱa结合。我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62p及PAC-1的表达,探讨血小板活化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价值。
1. 对象 选取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疾病符合1996例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脑梗死部分)[ 3];(2)全部经头部CT证实;(3)全部病例为首次发病并为48 h内发病的患者;(4)1个月内有特殊治疗史(包括放化疗、手术及使用生物制剂者)以及有感染免疫性疾病患者(如肿瘤、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均排除在外。正常对照者35名,均为与急性脑梗死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门诊体检者,并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炎症、肿瘤和其他免疫性疾病。
2. 仪器与试剂 CD62p藻红素(PE)、CD61多甲藻素-叶绿素(PreCP)、PAC-1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及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均为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产品;RGDS(5 mg/mL)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1.标本采集 使用一次性采血针,抽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48 h、6~8 d、3周时肘前静脉血,抽出的前2 mL血弃去,后续血标本置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抗凝管中待测。35名正常对照者采血过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同。
2.测定方法 将PAC-1-FITC、CD62p-PE、CD61-PreCP各10 μL作为测定管,另取PAG-1-FITC、PE标记的鼠IgG(MIgG-PE)、CD61-PreCP各10 μL和RGDS 5 μL为对照管。2管中各加入先前刚采集的抗凝血5 μL,混匀,室温暗处放置15 min,加含1%多聚甲醛的PBS 2 mL终止反应,在流式细胞仪上测定。按阴性对照管设门做PAC-1-FITC对CD62p-PE散点图的双参数分析,从而计算出CD62p和PAC-1阳性百分率。
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13.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
急性脑梗死组48 h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PAC-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 P<0.01),随后阳性表达率有明显下降,但至3周时其阳性表达率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见 表1。
![]() |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PAC-1在48 h、6~8 d及3周时的变化( |
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血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密切有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活化血小板在脑梗死的启动、形成和扩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是引起血栓的主要原因[ 4]。
CD62p是黏附分子选择素超家族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40 000,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为活化血小板特异性标志。近年研究也表明CD62p作为细胞膜表面的黏附分子,能介导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间的相互黏附、聚集,具有启动、放大血栓形成的重要作用,在炎症和栓塞中起着中心环节作用[ 5]。因此,血小板表面CD62p被认为是目前反映血小板活化最具特异性的分子标记物之一[ 6, 7]。
PAC-1是反映血小板膜上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的表达,PAC-1只与活化血小板上的GPⅡb/Ⅱa结合,血小板活化引起钙离子依赖性GPⅡb/Ⅱa复合物的改变,其抗原决定簇和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PAC-1能特异性识别位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附近的GPⅡb/Ⅱa复合物的抗原决定簇,也是早期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有研究表明,在血栓性疾病发病时此2项指标明显升高。因此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CD62p、PAC-1可了解血小板活化程度,并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本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48 h、6~8 d、3周时外周血中CD62p、PAC-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与韩坤元等[ 8]的报道一致。可见脑梗死发病后外周血中血小板功能非常活跃,活化水平明显增高,以至在发病3周时仍高于正常对照者。一旦血小板不可逆的活化发生,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聚集,将引起动脉血栓形成,造成梗死。研究还证实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血小板活化,表达CD62p、PAC-1,前者又进一步导致白细胞黏附和变化,组织因子暴露;凝血系统活化反过来又进一步活化血小板,形成恶性循环[ 9]。另有研究表明,血浆CD62p水平还与神经缺损程度相关,能反映病情和预后,动态监测血小板CD62p还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评判。
总之,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CD62p、PAC-1水平对预测微血栓形成和及早采取干预治疗措施,防止发生不可逆性脑缺血病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判断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停药依据。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