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
王红1, 王华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2.天津眼科医院,天津 300020

作者简介:王红,女,1968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血栓研究工作。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

方法

应用酶联荧光分析技术(ELFA)检测68例DR患者和52例无DR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并做裂隙灯眼底检查。

结果

DR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DR组(P<0.01)。

结论

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诊断DR的重要指标,抑制患者凝血活性有可能降低DR的发病率。

关键词: D-二聚体;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酶联荧光分析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1)08-0506-02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D-dimer level and diabeticretinopathy
WANG Hong1, WANG Hua2
1.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2. Tianjin Eye Hospital, Tianjin 3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D-dimer level and diabeticretinopathy (DR).

Methods

Enzyme-linked fluorescent assay (ELFA) was used for this study. The level of D-dimer was detected in 68 patients with DR and 52 patients without DR who were checked with crack lamp.

Results

The levels of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D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without DR (P<0.01).

Conclusions

The level of D-dimer can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the diagnosis of DR. Controlling the patients' coagulation activity may decrease the risk of DR.

Keyword: D-dimer; Diabeticretinopathy; Enzyme-linked fluorescent assay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很高,严重可导致失明,病程一般为15年或更长时间,DR的发病率为98%[ 1]。D-二聚体是体内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的标志物之一[ 2, 3]。DR患者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是DR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早于DR 的出现[ 4]。因此检测D-二聚体对DR的监测、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通过测定D-二聚体水平来探讨其与DR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病例组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 62例,女 58例,年龄40~78岁,选自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间,天津眼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病程2~15年,均符合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诊断标准。其中经裂隙灯眼底检查确诊的DR患者 68 例,无DR患者52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人员40名作为对照组,男20名,女20名,年龄46~75岁。所有研究对象排除其他各类全身急慢性疾病。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二、仪器与方法

应用法国VI DAS D-二聚体自动定量分析仪检测DR患者,无DR患者和对照组新鲜标本,无溶血及脂血。枸橼酸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严格按仪器操作说明进行。仪器定期应用原装进口的2个校正物进行校正,每隔14 d重新校正1次。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 x- ±s表示,组间采用 t检验比较。

结 果

病例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DR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DR组( P<0.01)。见 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 x- ±s,ng/mL)
讨 论

糖尿病患者的毛细血管存在许多病理变化,微血管经常受累的组织是视网膜。临床上常以DR为反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场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5]。是严重影响视力的一种眼部重要损害,是以血管通透性增高为特征的眼底轻度背景性异常,发展为血管闭塞为特征的增值前期病变,直至视网膜及玻璃体后方新生血管生长为特征的增值性视网膜病变[ 6]。当DR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造成不可逆的视力丧失。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已确诊的DR组D-二聚体值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DR组患者高血糖状态较严重。

D-二聚体升高造成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使其转化为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碎片[ 7],其水平的增高可反映体内继发纤溶增强,可作为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8]。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凝血、纤溶等系统的功能处于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之中。糖尿病时可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释放出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导致凝血功能的紊乱。糖尿病组纤维蛋白原(Fg)水平显著增高,其增高证实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 9]。Fg除本身参与凝血外,其升高也可使血液黏滞性增加,血液流速减慢,易于血栓形成。加之损伤的内皮细胞能激活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凝血功能显著增强。而D-二聚体是反映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非常敏感的指标,由于凝血功能的显著增强,导致继发性纤溶功能相对增强,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并发症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说明患者机体内高凝状态较严重。

糖尿病的高凝状态可加重血液循环障碍,促进微血栓形成,加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若能及早发现高凝状态,早期治疗加以控制血糖,可以延缓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定期检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观察糖尿病病情和判断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0]。因此控制血浆D-二聚体浓度,有助于降低DR的发病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廖二元, 超楚生. 内分泌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571. [本文引用:1]
[2] Coban E, Sari R, Ozdogan M, et al. Levels of plasma fibrinogen and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J].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2005, 113(1): 35-37. [本文引用:1]
[3] Erem C, Hacihasanoglu A, Celik S, et al.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parameter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ic vascular complications[J]. Med Princ Pract, 2005, 14(1): 22-30. [本文引用:1]
[4] 周卫平.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价值[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29(1): 22-24. [本文引用:1]
[5] 沈稚舟, 吴松华, 邵福源, .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M].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23-72. [本文引用:1]
[6] 王茹. C肽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J]. 中国厂矿医学, 2007, 20(3): 291. [本文引用:1]
[7] 殷丽. 血清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J]. 现代中西医学结合杂志, 2007, 16(5): 710-711. [本文引用:1]
[8] 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喻.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3版.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34. [本文引用:1]
[9] 刘永华. D-二聚体生成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检验杂志, 2008, 9(5): 308-309. [本文引用:1]
[10] 王永军. D-二聚体检测对糖尿病的临床意义[J]. 临床军医杂志, 2007, 35(1): 12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