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血液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金勇, 马荣国
东台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 东台 224200

作者简介:金勇,男,1972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化工作。

摘要
目的

研究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液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有无差异。

方法

对来东台市人民医院体检的22例经汉密尔顿(HADS)评分为抑郁症患者及52名正常对照人群,分别检测其CRP及FIB水平,通过t检验,检测两者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抑郁症患者的CRP、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4、2.47,P均<0.05)。

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CRP、FIB水平的异常,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于正常人群。

关键词: 抑郁症; 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1)07-0487-02
Abstract
Keyword: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和(或)精神疾患,抑郁在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有研究表明,抑郁情绪可抑制人的免疫功能[ 1],抑郁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2]。C反应蛋白(CRP)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近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纤维蛋白原(FIB)是体内的凝血因子,其增高可增加血液凝稠度,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同样加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我们通过比较抑郁及正常人群的CRP、FIB水平的差异,旨在探讨抑郁症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否高于正常人群。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江苏东台市人民医院2009年1至7月体检的各类人群2 250名,通过填写汉密尔顿抑郁量 表17分版(HAMD),筛选有抑郁症状(评分>17分)人群22例,其中男7例,女15例,均排除严重心、脑、肝肾疾病及急慢性感染。另选出健康人群52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4名,女28名,2组性别、年龄、体重无显著差异。

二、方法

晨取所有受检者空腹肘静脉血4 mL,37.0 ℃静置30 min后,3 000 r/min(离心半径15 cm)离心3 min,分离血清。CRP于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测定,北京中生公司试剂,散射比浊法,正常值范围是0~8 mg/L。FIB于日本sysmex CA-1500血凝仪上测定,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正常值范围是2~4 g/L。

三、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 x- ±s表示,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的 t检验。

结 果

抑郁组的CRP及FIB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2.84、2.47, P均<0.05),见 表1

表1 抑郁症组和对照组血清CRP和FIB水平比较( x- ±s)
讨 论

抑郁症患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正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抑郁症确切病因目前还不明确,但其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等方面的代谢紊乱则是肯定的,这有助于解释抑郁症为何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本次研究表明单纯抑郁症患者的炎性标志物如CRP水平高于正常人群,与以前的报道[ 3]结果一致,CRP是心血管疾病的直接致病因素,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进展有关的炎症因子[ 4],故其增高是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静息的生活方式都会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起到协同作用,另有研究表明除CRP外,抑郁症患者还有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增高,IL-6也被认为是一种炎症因子,这表明患者体内的炎症过程是确实存在的[ 3]。还有报道表明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调节抑郁与CRP之间的关系,应用了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其抑郁与CRP水平无相关性,但未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其抑郁与CRP水平有显著相关性[ 5]。Danner等[ 6]则发现男性CRP水平与最近发生抑郁事件的时间间隔有显著相关性,时间间隔越短,男性患者CRP升高的水平越高,女性则无此发现。FIB作为机体的一种凝血因子,其增高提示机体的高凝状态,高FIB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炎症活性的一个标志[ 7],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可激活一系列凝血机制,严重者可致血栓。抑郁症患者高FIB的存在可能与其运动少,激素紊乱,神经调节机制紊乱引起机体相应的代谢紊乱有关。同时,已有报道表明,内皮功能受损亦是抑郁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潜在联系点,抑郁症患者大都存在血小板聚集活性增强,血小板Ⅳ因子水平的增高[ 8~ 9],这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FIB水平的增高。

总之,抑郁症人群体内有系统性的炎症和高凝状态的发生,同时,抑郁会减少患者对各类治疗的依从性[ 10],更易罹患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提醒医务工作者对这类人群的及早干预,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在未来的发生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邱文静, 杨欢, 肖波, . 抑郁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及其所致免疫失衡机制的初步探讨[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9, 35(6): 350-354. [本文引用:1]
[2] Rugulies R. Depression as a predictor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m J Prev Med, 2002, 23(1): 51-61. [本文引用:1] [JCR: 3.945]
[3] Miller GE, Stetler CA, Carney RM, et al. Clinical depression and inflammatory risk marker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Am J Cardiol, 2002, 90(12): 1279-1283. [本文引用:2] [JCR: 3.209]
[4] 白书玲, 李建军. 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8): 765-768. [本文引用:1]
[5] Lesperance F, Frasure-Smith N, Theroux P,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jor depression and levels of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nterleukin-6,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recent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Am J Psychiatry, 2004, 161(2): 271-277. [本文引用:1] [JCR: 14.721]
[6] Danner M, Kasl SV, Abramson JL,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J]. Psychosom Med, 2003, 65(3): 347-356. [本文引用:1] [JCR: 4.077]
[7] Smith EB. Fibrinogen, fibrin and the arterial wall[J]. Eur Heart J, 1995, 16(Suppl A): 11-15. [本文引用:1] [JCR: 14.097]
[8] Serebruany VL, Glassman AH, Malinin AI, et al. Enhanced platelet/endothelial activation in depressed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evidence from recent clinical trials[J].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03, 14(6): 563-567. [本文引用:1] [JCR: 1.248]
[9] Von Kanel R. Platelet hyperactivity in clinical de-pression and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antidepressant drug treatment: how strong is the evidence[J]. Acta Psychiatr Scand , 2004, 110(3): 163-177. [本文引用:1]
[10] Gehi A, Hass D, Pipkin S, et al. Depression and medication adherence in out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indings from the heart and soul study[J]. Arch Intern Med, 2005, 165(21): 2508-2513. [本文引用:1] [JCR: 1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