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学农,男,1973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血液学检验工作。
调查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尿液成分的变化特点,同时反映尿常规检查对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断的重要价值。
方法对15 641例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和520例未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的尿液标本进行尿液成分检测。
结果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尿液中潜血和镜检红细胞阳性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发现年龄越小,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时间越长其患病率就越高;尿常规检查白细胞阳性率女大于男。
结论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尿液潜血和镜检红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说明尿常规检查对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筛查与诊断有重要价值。
三聚氰胺,拉丁名为cyanuramide,分子式是C3H6N6,是一种有机化工中间产品。三聚氰胺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但大量摄入三聚氰胺,会损害人体和动物的生殖、泌尿系统,产生肾、膀胱结石。由于婴幼儿年龄小,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肾脏代谢能力差,更易产生泌尿系统结石,从而导致泌尿器官损伤,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增大,使尿液中潜血阳性或同时出现红细胞、结晶和白细胞。本研究调查采用回顾对比性研究反映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尿液成分的变化并表明尿常规检查对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2008年8月15日至10月31日在石家庄三家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北省儿童医院)检验科对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15 641例婴幼儿尿常规检查者,其中男8 120例,女7 521例,年龄0岁3个月~8岁。对照组为未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520例,其中男280例,女240例,年龄0岁4个月~6岁。
长春迪瑞H-500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该仪器每天做标准条校正测定结果符合要求),及其配套尿11项(尿胆原、胆红素、酮体、潜血、蛋白质、亚硝酸盐、白细胞、葡萄糖、比重、酸碱度、维生素C)试纸条;河北安新白洋离心机厂生产的80C台式低速离心机;日本奥林帕斯BX41显微镜;塑料尿沉渣检测板。
体检中随机中段尿液留取于清洁、干燥容器中,避免污染,30 min内送检
尿液干化学分析参照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操作说明操作;尿沉渣检查:取10 mL尿液经1 500 r/min(离心半径14 cm)离心5 min,弃上清9.5 mL,将0.5 mL沉渣混匀后取1滴约15~20 μL充液到专用塑料尿沉渣检测板里(按检测板说明书操作),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计数,计数红细胞和畸形红细胞数量(个/mL)。尿白细胞、结晶、离心高倍镜鉴定、在低倍镜下计数、细菌等以每一高倍视野+、++、+++、++++报告。收到标本2h内检测完毕。
所有资料由双人录入Excel 2000,建立数据库。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
表1为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与未食用含“三聚氰胺”婴幼儿尿常规干化学分析(9项)和尿沉渣镜检(4项)阳性率结果,其中尿胆原、胆红素、酮体、蛋白质、亚硝酸盐、葡萄糖、维生素C、管型阳性率2组没有明显差别,白细胞(干化学)、白细胞(镜检)结晶(镜检)阳性率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组比对照组略高,但没有明显差别,而潜血和红细胞(镜检)阳性率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组比高于对照组( P<0.05)。
![]() | 表1 食用含“三聚氰胺”和未食用含“三聚氰胺”婴幼儿尿液成分异常阳性率变化(%) |
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尿液潜血与尿沉渣红细胞阳性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阳性率越高。 表2为食用含“三聚氰胺” 婴幼儿0~1岁、1~2岁、2~4岁、4~6岁、6~8岁5个年龄组婴幼儿尿液潜血与尿沉渣红细胞阳性率情况。
![]() | 表2 食用含“三聚氰胺”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尿液潜血和尿沉渣红细胞镜检阳性率(%) |
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尿液潜血与尿沉渣红细胞阳性率与食用的时间长短有关, 表3为食用6个月以下、6个月~1年、1年~2年、2年以上尿液潜血与尿沉渣红细胞阳性率情况。
![]() | 表3 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不同时间尿液潜血和尿沉渣红细胞镜检阳性率(%) |
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长期或反复大量摄入三聚氰胺可能对肾与膀胱产生影响,导致产生结石[ 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动物长期服食三聚氰胺可以诱发泌尿系统肿瘤和结石,有报道[ 2]在饲料中按照24g/kg添加三聚氰胺,连续30d饲喂猫,肾脏病检可见,肾小管中出现晶体。Melnick等[ 3]连续13周、103周给予F344大鼠和B6C3F1小鼠三聚氰胺的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研究表明,等剂量下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更易出现尿道结石。
目前,认为三聚氰胺诱发的尿道结石成分主要是三聚氰胺和尿酸[ 4],三聚氰胺弱碱性及微溶水的性质,在泌尿系统容易析出结晶,进而形成三聚氰胺晶体和尿酸(1∶1)为主要成分的结石,但具体机制尚未明了。三聚氰胺遇强酸或强碱水溶液水解,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先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进一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一酰胺,最后生成三聚氰酸。事实上三聚氰酸单独摄入体内并不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是,如果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同时摄入体内,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都为低毒性,但两者同时存在时,毒性增加[ 5],二者能够依靠分子结构上的氢氧基与氨基之间形成水合键,从而将二者连接起来。这种连接可以反复进行,最终形成一个网格结构。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被血液运送到肾脏,准备随尿液排除体外。然而,就在肾脏细胞中,两种物质又一次相遇,于是又进行了相互作用,以网格结构重新形成不溶于水的大分子复合物,并沉积下来,形成结石。
我们的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婴幼儿,其尿液中潜血和红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尿液中潜血和红细胞阳性者经B超检查多数为肾结石患者,而且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有研究显示摄入同样剂量浓度的三聚氰胺,刚断奶的大鼠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大鼠,且前者发生结石与摄入量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当三聚氰胺在泌尿道中成过饱和时,更易发生结石[ 6]。另有研究结果显示,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喂养使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发病高峰在6个月~1岁[ 7],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越小的婴幼儿尿液中潜血和红细胞阳性率越高,这与其泌尿器官发育不完善程度有关。长期大量食用三聚氰胺,对肾脏损害加重,这与本研究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时间越长,尿液潜血和红细胞阳性率越高相吻合。泌尿系统结石致使泌尿器官损伤,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增大,尿液中白细胞会增多。另外,泌尿系统结石可使尿液中结晶出现机会增大。严重患者肾功能衰竭,可使尿液蛋白质和管型增多,本调查没有严重患儿,故尿蛋白和管型阳性率不高。
尿常规对诊断泌尿系统疾病是一项简便又准确的筛选性检查,常可提供泌尿系统疾病的线索,对早期诊断有帮助,能进一步提示该患儿需进行有关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及追踪、随访,以免延误病情[ 8]。我们通过分析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尿液成分的变化,对尿道结石患儿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