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显坤,男,1968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
评估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抑制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100名健康体检者及124例肝病患者(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5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31例、肝硬化19例、原发性肝癌8例、酒精性肝炎10例、肝肾综合征2例)血清m-AST浓度和RBP浓度。
结果肝病组中除原发性肝癌外,其余各组患者血清m-AST浓度均高于对照组(
血清m-AST、RBP可以作为评估各类肝脏疾病中肝脏损伤坏死程度、观察疾病的预后较为敏感、特异的指标。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属细胞内功能酶,Fleischer等[ 1]首次报道AST有2种同工酶,存在于胞浆中的称AST细胞浆内同工酶(s-AST),存在于线粒体内的称AST线粒体同工酶(m-AST)。这2种同工酶广泛存在于人的肝、心等组织中。当肝细胞受损,尤其坏死时,m-AST显著升高,因此m-AST可作为肝脏损伤程度的评估指标。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由肝细胞合成,分布在人的血清、脑脊液、尿液等。肝脏疾病时可影响RBP在血清中的浓度。我们测定了各类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清m-AST和RBP浓度,旨在研究他们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1. 对照组 选取健康体检者100名,其中男60名,女40名,年龄22~63岁。经B超、心电图和临床各项检查排除肝病、肾病、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病史和疾病。
2. 肝病组 随机选取124例住院门诊患者,男78例,女46例,年龄19~70岁,均经临床、血清检验、B超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确诊。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5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31例、肝硬化19例、原发性肝癌8例、酒精性肝炎10例、肝肾综合征2例。
美国Beckman公司CX5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m-AST试剂盒(免疫抑制法,批号20100302)、AST总活性试剂盒[连续监测法(速率法),批号20101201]及RBP试剂盒[免疫透射比浊法(终点法),批号20100108]均由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生产。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采用Microsoft Excel 97和SPSS 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用
正常情况下,血清中主要存在的是s-AST,m-AST活性占T-AST活性的10%以下,本研究对照组m-AST/T-AST比值为(3.2±1.9)%。但当肝细胞坏死或线粒体崩解时,血清中m-AST显著升高,则提示有活动性肝细胞损伤[ 2],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血清中m-AST浓度达(51.2±4.7)U/L,所以m-AST是肝组织坏死程度的指标;治疗2周,血清中m-AST浓度下降至(16.9±9.5) U/L,m-AST/T-AST比值也由入院时的(30.4±17.1)%下降至(13.5±10.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因此,m-AST又可作为预后评价指标[ 3],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在慢性活动性肝炎中由于肝细胞也存在损伤,线粒体中m-AST酶被释放,血清中m-AST浓度为(24.9±19.3) U/L,升高幅度比急性病毒性肝炎低,仍高于对照组( P<0.05),而m-AST/T-AST比值升高更为显著,为(22.7±10.2)%。所以测定血清中m-AST浓度对观察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肝细胞坏死状况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肝硬化患者血清中m-AST升高比例稍不如其他肝病组,这与肝硬化患者是否处在肝病变活动期有关。而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血清中m-AST浓度变化不明显,晚期则大幅度升高。所以,本研究血清中m-AST浓度升高不及其他肝病变,但m-AST/T-AST比值升高较有价值。
RBP由肝细胞合成,当肝脏疾病时均显著降低。但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入院时RBP下降更为显著,为(18.2±2.7) mg/L;治疗2周后,随着疾病逐渐转归,血清RBP上升至(36.3±5.5) mg/L,明显高于入院时( P<0.05)。因此,RBP可作为急性病毒性肝炎预后的指标。同时测定血清中m-AST和RBP更能反映肝脏损伤和坏死的程度,并对肝病病情变化及重型肝炎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4]。
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血清中m-AST和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RBP是比较敏感和特异的方法。试剂均为国产化,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各种自动化分析仪。血清m-AST、RBP是临床评估肝脏疾病中肝脏损伤坏死程度和观察疾病预后的敏感、特异的试验指标,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1] |
|
[2] |
|
[3] |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