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诸暨市儿童血铅检测回顾性分析
王丽
诸暨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浙江诸暨 311800

作者简介:王丽,女,1974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本地区儿童血铅检测,了解诸暨市儿童血铅中毒情况,并探讨血铅水平与不同人群的关系。

方法

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对1 895名儿童进行血铅测定,并将受检儿童按年龄(≤3岁、4~6岁、>6岁)、性别、是否本地分组。

结果

1 895名儿童血铅均值为48.63 μg/L,其中有198例儿童血铅≥100 μg/L,占10.45%。≤3岁组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率最低,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岁组与>6岁组相比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率均无差异(P>0.05)。同年龄组男、女儿童血铅水平与铅中毒率均无差异(P>0.05)。外地组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率均明显高于本地组(P<0.05)。

结论

本地及儿童血铅水平与全国各省相比处于低水平位置,血铅≥100 μg/L的发生率与全国平均值相近。儿童血铅水平与年龄有一定关系,男、女差异不大,儿童的卫生习惯、家长重视程度、居住环境、营养状况对血铅水平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血铅; 中毒率; 儿童
中图分类号:R5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1)05-0346-03
Abstract
Keyword:

铅中毒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儿童由于代谢与发育的特点,是铅污染的易感人群,同等条件下铅对儿童的毒性作用更明显。铅的神经毒性已被研究证实,可造成儿童的智商下降和较为持久的学习、记忆与行为障碍[ 1]。为了解诸暨市儿童血铅现状,我们对1 895名体检儿童进行了血铅测定及相关调查。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来诸暨市妇幼保健院体检的儿童1 895名,按年龄、性别、是否本地进行分组。≤3岁组532名,男275名,女257名;本地儿童471名,外地儿童61名。4~6岁组696名,男351名,女345名;本地儿童611名,外地儿童85名。>6岁组667名,男330名,女337名;本地儿童601名,外地儿童66名。

二、仪器与试剂

BH21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配套试剂及定标液均由北京博晖创新公司提供。

三、样本采集

采集儿童末梢血40 μL,加入专用稀释液后立即混匀,在常温下保存,7 d内测定完毕。

四、检测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测定。以测得的标准品吸光度为纵坐标,已知标准品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当相关性达到0.99以上方可进行样本测定。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样本测定,根据测出的吸光度,由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求出样本中铅元素的含量。

五、诊断标准

按1991年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CDC)制定的儿童铅中毒诊断标准:血铅≥100 μg/L,不管是否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血液生化改变均诊断为儿童铅中毒。其中血铅水平在100~199 μg/L为轻度铅中毒;200~449 μg/L为中度铅中毒;450~699 μg/L为重度铅中毒;≥700 μg/L为极重度铅中毒[ 2]

六、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 F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1 895名儿童血铅均值为48.63 μg/L,其中有198例儿童血铅≥100 μg/L,占10.45%。有18例(9.1%)儿童为中、重度铅中毒;其余180例(90.9%)儿童为轻度铅中毒。

二、≤3岁组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率最低,与其他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6岁组与>6岁组相比,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率均无差异( P>0.05)。见 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血铅检测结果比较

三、同年龄组男、女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率均无差异( P>0.05)。见 表2

表2 同年龄组男、女儿童血铅检测结果比较

四、外地组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率均明显高于本地组儿童( P<0.05)。见 表3

表3 本地儿童与外地儿童血铅检测结果比较
讨 论

铅元素是亲和性毒物,具有极强的亲神经毒性,几乎可以引起所有器官的功能紊乱,主要累及神经、造血和免疫系统,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3]。随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视和综合治理,以及采用各种方式宣传儿童铅中毒的有关知识,提高自我预防铅中毒的意识,我国儿童平均血铅水平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杨茹莱等[ 4]调查结果显示1998年浙江省儿童铅中毒约23.48%,杭州市约39.55%,农村约27.57%,山区14.24%。本研究结果显示,诸暨市儿童血铅中毒率已明显较前几年下降,说明近几年诸暨市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工业区与非工业区的合理规划,无铅汽油的使用和人们对防铅污染意识的提高都使铅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研究结果显示,诸暨市儿童血铅水平低于其他大城市,中毒率与全国平均值相近。一般为轻度铅中毒,占中毒率的90.9%。通过对18例中、重度铅中毒儿童的问卷调查,发现与其接触的环境有很大关系,部分是其父母从事高铅作业,部分是其居住地铅污染严重。低年龄段儿童血铅水平最低,铅中毒率之所以最低,可能与影响低年龄段儿童血铅水平的危险因素比较少有关。低年龄组铅中毒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局限于家庭情况以及喂养方式。随着年龄增加,儿童的自主行为习惯和户外活动逐渐增多,使得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方面的危险因素作用也相应增加[ 5]。4~6岁组与>6岁组相比血铅平均值与中毒率均无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这2个年龄段的儿童都是入托儿童,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接触的环境相似,活动地点与饮食习惯也较类似。现在国内外对血铅水平及中毒率与性别关系的报道并不完全一致,大部分文献结果显示男童的血铅水平与中毒率都较女童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同年龄段男童血铅水平与中毒率都略高于女童,但无明显差异。诸暨市作为一个经济强市,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本研究有212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其血铅平均值与中毒率均明显高于本地儿童。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本人及家长的卫生习惯、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从事职业、饮食以及营养状况、居住环境。发现外地儿童发生铅中毒的危险因素明显高于本地儿童。本研究结果提示,社会各界应更多关注弱势群体,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降低铅对人类的危害。

预防儿童铅中毒,关系到我国国民的素质和民族的未来。扩大血铅筛查范围,建议7岁以内儿童每年进行血铅筛查。早期发现高血铅儿童,早期进行干预。发现高铅区域,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加强环境治理,降低环境中的铅水平。家长、学校、医院、各部门应合作开展对预防儿童铅中毒的健康教育。实施各种铅中毒防治措施,降低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以保障我国儿童健康成长。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曾霞, 李玲. 儿童铅中毒随访观察[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3, 20(1): 25. [本文引用:1]
[2] CDC. Preventing lead poisoning in young children[R].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1. [本文引用:1]
[3] Gilbert SG, Weiss B. A rationale for lowering the blood lead action level from 10 to 2 mierog/dL[J]. Neurotoxicology, 2006, 27(5): 693-701. [本文引用:1] [JCR: 2.652]
[4] 杨茹莱, 赵正言, 陈彩霞, . 浙江省1 320名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 42(4): 18-20. [本文引用:1]
[5] 樊朝阳, 戴耀华, 谢晓桦, . 中国15城市0~6岁儿童铅中毒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 14(4): 361-36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