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于欣,女,1977年生,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及血液检验专业。
通讯作者:杨震,联系电话:0951-6743213。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状态。
方法检测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选择素及血栓素B2(TXB2)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PAF、P选择素及TXB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且危险分层越高,升高越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活性显著升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的易损斑块破裂、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的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中血小板功能的紊乱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不同危险分层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选择素及血栓素B2(TXB2)水平, 探讨血小板功能和活性变化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价值。
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间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 其中男36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54.2± 10.2岁。入选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⑴静息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在休息时, 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在20min以上; ⑵初发心绞痛: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 可表现为自发性和/或劳力性; ⑶恶化劳力性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病史, 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 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 ⑷梗死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作24h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⑸变异性心绞痛:通常为自发性, 其特点为发作心绞痛时伴一过性ST段抬高, 心绞痛缓解后抬高的ST段可自行恢复。依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危险分层, 依照病史、疼痛特点、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同时选取30名健康体查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各组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 离心分离血清后在-70℃保存。血清PAF、TXB2 和P选择素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3](试剂盒购自江苏希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时, 用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 根据标准曲线及稀释倍数得出标本相应的浓度。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在性别构成、年龄、三酰甘油 (TG)及肌酐(Cr)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总胆固醇(TC)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 见表1。
![]() | 表1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间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基础, 斑块的破裂和修复反复循环, 期间伴随着白色和/或红色血栓的形成和炎症发生。而血小板的激活及其分泌的炎症因子和介质参与的炎症反应是斑块不稳定发生的核心和基础因素, 因此考察和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时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PAF、P选择素、TXB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且危险分层越高, 上述三种因子的浓度越大, 即PAF、P选择素、TXB2的浓度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相关, 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存在着血小板活性的增加, 上述三种因子可以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临床危险分层的参考指标。
PAF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血小板激活剂, 具有强烈的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之作用, 释放的活性物质进而聚集、吸附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发挥黏附作用, 促进血栓形成[4]。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斑块不稳定,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释放PAF增加, 引起冠状动脉收缩, 加重缺血, 从而形成缺血PAF释放-缺血的恶性循环。近来的研究表明, PAF还能够引发类似于缺血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 具有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5], 因此使得PAF的生物学功能更为复杂。
P选择素属黏附分子选择素超家族, 位于巨核细胞及静止血小板内a颗粒上, 随着血小板的活化整合到血小板膜表面, 随着血小板的破坏释放入血, 是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活性的特异性标志物之一, 是血栓性疾病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表明[6], P选择素在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高于稳定型者, 提示P选择素是不稳定型冠脉综合征的标志之一, 这和本研究的结论一致。
TXB2是由血栓烷A2(TXA2)的稳定的代谢产物, 因此常用TXB2来反映血浆中TXA2的水平。TXA2主要由血小板微粒合成和释放, 有收缩血管、激活血小板和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不稳定型心绞痛时TXB2增加[6], 是由于血管内皮受损, 血小板黏附, 黏附后的血小板合成TXA2增加。而与TXA2有相反功能的前列环素(PGI2)合成减少, 从而导致PGI2/TXA2平衡失调, 进而冠状动脉收缩、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并诱发和加重心肌缺血。
不稳定型心绞痛时PAF、P-选择素和TXB2升高, 提示血小板过度活化, 与局部的炎症、紊乱的内皮细胞等因素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构成恶性循环, 共同促进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和发展。而PAF和TXB2不仅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 亦是血小板活化的刺激因子。因此有理由相信, 阻断和抑制上述介质可能会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途径[7], 这也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