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DMAP患者血清CysC、RBP、β2-MG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玉才, 曾瑞梅, 蒋洪平, 董云, 江敏麒
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桐庐 311500

作者简介:方玉才,男,1962年生,本科,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生化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与糖尿病肾病发展的关系。

方法

将临床确证的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微血管并发症(NDC)组,视网膜病变(DR)组,糖尿病肾病(DN)组。分别检测其血清CysC、RBP、β2-MG,并与50名正常对照组比较。

结果

DR组和DN组血清CysC、RBP、β2-MG,水平分别为1.66±0.41、2.74±0.74、60.34±14.98;2.46±0.82、3.68±0.86,74.76±19.9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清CysC、RBP、β2-MG水平是反映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小球及肾小管损害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视黄醇结合蛋白; β2-微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1)03-0200-02
Abstract
Keyword:
引言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是2型糖尿病的特征性并发症, 在临床上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DN)和视网膜病变(DR)等[1], 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 如何早期判断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进行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是临床上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伤情况, 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β 2-微球蛋白(β 2-MG)联合检测对判断早期肾功能损伤的临床价值并对176例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进行了检测。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标本来源

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浙江桐庐县第一人民院门诊和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76例, 其中男74例, 女102例, 年龄3274岁。2型糖尿病的诊断及并发症分组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微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其分为3组:无微血管并发症(NDC)组78例, DR组59例, DN组39例。3组均排除急慢性肾炎, 充血性心力衰竭, 发热或泌尿系统感染等引起的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正常对照组:50名为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 男、女各25名, 年龄3472岁, 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 并排除高血压, 冠心病, 脑血管病等疾病。

2.仪器和试剂

仪器为日本产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CysC用酶法测定, 试剂由上海景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 RBP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 试剂由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β 2-MG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 试剂由宁波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参数设置及操作均按厂家规定进行, 每批标本测定均设标准品和质控品, 仪器在良好状态下进行, 试剂在有效期内使用。

二、方法

采集 176例糖尿病患者及50名健康体检者空腹12 h的静脉血3 mL, 3 000 r/min(离心半径15 cm)离心10 min分离血清, 按操作程序上机检测, 每批测定同时检测质控血清。

三、统计学方法

检测结果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 s表示, 各组内均值比较采用一维方差分析(One-WayAnovA), 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变量方差分析,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CysC、RBP、β 2-M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D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DN组与NDC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果见表1

表1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CysC、RBP、β 2-MG结果比较(± s)
讨论

CysC由机体所有有核细胞产生, 是一种非糖基化的碱性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 可自由通透肾小球基底膜, 在近曲小管重吸收后, 被肾小管细胞完全代谢降解成小分子肽成氨基酸。RBP由肾小球完全滤过, 当肾脏的滤过功能受损时, 血清RBP浓度水平就会明显升高, 故检测血清RBP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肾功能的损害情况, 血清RBP能早期预示肾小管损伤, 其不仅对具有明显病理变化的糖尿病患者, 而且对有/无微量蛋白尿的个体均可提示持续肾小管功能损害的依据。正常人体内β 2-MG含量较为恒定, 在通过肾脏循环时经肾小球滤过并由肾小管吸收和降解, 是反映肾脏功能较理想的内物质[2]。因此, β 2-MG是检测肾脏功能损害较为敏感的指标。

本实验发现,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R组和DN组血清CysC、RBP、β 2-M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DR组与ND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果与国内涂良水等[3]报道的相一致, NDC组与对照组比较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但3项指标均有升高趋势, 并且进一步发现, 随着DN病情的进展, 血清CysC、RBP、β 2-MG含量逐渐增高(P< 0.05), 呈正相关性, 表明血清CysC、RBP、β 2-MG水平与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早期DN患者以超过对照组为阳性, 血清CysC、RBP、β 2-MG的阳性率分别是71.8%、64.1%、58.9%, 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可达92%, 明显优于单项检测(P< 0.01)与国内孔建新等[4]报道的结论相一致。本实验联合检测血清CysC、RBP、β 2-MG指标对早期发现DMAP并能了解肾脏早期的损害情况和损害部位, 对实现早期治疗, 对降低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M]. 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797. [本文引用:1] [CJCR: 0.485]
[2] 阮林松, 周君, 郭峰, . CysC、β2-M、尿mAlb的检测对DM2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J].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0, 23(3): 295-297. [本文引用:1]
[3] 涂良水, 詹爱霞.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8): 1262-1263. [本文引用:1]
[4] 孔建新, 姚丽娟, 罗以勤, . 多项生化检测指标对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价值[J]. 安徽医学, 2009, 30(4): 380-38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