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的观察
朱燕1, 阿祥仁2, 刘庆春3
1. 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青海 西宁 810007
2. 青海省人民医院检验科,青海 西宁 810007
3. 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青海 西宁 810007

作者简介:朱 燕,女,1971年生,学士,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临床生化检验工作。

摘要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来在文献中提出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升高可预示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在提示心血管病及其引起的死亡的价值优于血清胆固醇[1]。为此,我们观察了确诊脑卒中患者血清GGT水平,初步探讨GGT在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

关键词: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同型半胱氨酸; 血脂; 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Q5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640(2011)02-0117-02
一、材料和方法
1. 对象

选择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2009年2月至2009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17例, 其中男78例, 女39例, 年龄4771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对照组选自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66名, 其中男37名, 女29名, 年龄4268岁。

2. 方法

使用Roche cobas6000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 测定GGT、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除Hcy试剂由北京利德曼公司提供外, 其余试剂均由Roche公司提供。

3. 统计学方法

检测数据用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脑梗死组及对照组GGT、Hcy及血脂水平见表1

表1 2组患者血清GGT、Hcy及血脂水平比较
三、讨论

脑梗死病因以血管壁病变多见, 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常见, 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等[2]。而脂肪氧化是心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谷胱甘肽(GSH)是机体细胞内主要的抗氧化剂,

(上接第117页)

具有降低脂质过氧化, 降低胆固醇、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血小板和保护内皮细胞等功能。这些作用均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3]

GGT是γ -谷氨酰基循环的关键酶, 其主要催化作用是分解GSH为谷氨酸菜半胱氨酰甘氨酸, 并且作为转肽酶催化γ -谷氨酰氨基酸转运进入细胞氨基酸池进行再利用。作为惟一能够催化细胞外GSH水解的酶, GGT与氧化应激反应的产生及血管内膜的损伤和纤维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且目前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中已检测到γ 2GT存在[4]。因此, GGT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

血清GGT长期以来一直作为肝胆疾患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王金良[5]提出关注GGT的新的临床意义。GGT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指标, 在许多研究中已得到证实。但对脑卒中疾病中GGT的新的临床意义报道不多, 故本研究收集了这方面的一些数据并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Hcy及血脂指标一起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脑梗死组患者的G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因此, 推测GGT可能是脑梗死的预示性指标, 但需要更充分的临床资料来进一步证实。脑梗死患者血清GGT的升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Lee DH, Blomhoff R, Jacobs DR Jr. Is serum 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 a marker of oxidative stress[J]. Free Radic Res, 2004, 38(6): 535-539. [本文引用:1] [JCR: 3.279]
[2] 王维治. 神经病学[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26-127. [本文引用:1] [CJCR: 0.3216]
[3] 胡军民. 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探讨[J]. 检验医学, 2009, 24(4): 248-250. [本文引用:1]
[4] Emdin M, Pompella A, Paolicchi A.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atherosclerosi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riggering oxidative stress within the plaque[J]. Circulation, 2005, 112(14): 2078-2080. [本文引用:1] [JCR: 15.202]
[5] 王金良. 关注血清谷氨酰转移酶新的临床应用[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30(9): 972-97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