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赵建宏,联系电话:0311-66002711。
作者简介:丁秋蕾,女,1969年生,硕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细菌耐药性监测及耐药机制研究。
了解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同时携带
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1株分离于血液标本的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种耐药基因[
该菌株除对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抗菌药物类敏感外,其余药物全部耐药;PCR发现该菌株同时携带
该菌株多重耐药的机制与产ESBLs及携带
To study the resistant mechanisms of producing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ESBLs) carried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strain of
The strain was resistant except to carbapenem antibiotic and complex antibiotic containing inhibitor enzyme. The
The mechanisms of this multi-drug resistant
大肠埃希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并常导致严重的医院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和伤口感染等,临床治疗相当困难。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大肠埃希菌常见的耐药机制,我们在对139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研究时发现了1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同时携带 qnrB4、 aac(6') -Ⅰb-suzhou型基因。
1.菌株来源 大肠埃希菌(菌株号E07110800291)来自于国家科技部医学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项目-临床微生物子课题(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保存,项目编号为2005DKA21202-6),该菌株2007年11月8日分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例胆管癌患者的血液标本,菌株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PI20E进行鉴定。
2.药敏纸片 所用药敏纸片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噻肟-克拉维酸、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氨曲南均为北京天坛公司产品。
3.药敏培养基及试剂 水解酪蛋白琼脂培养基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聚合酶链反应(PCR)相关试剂由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API20E鉴定条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
1.药敏试验及ESBLs的检测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ESBLs检测采用头孢他啶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纸片做确证试验。两者均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2008年标准进行结果判断[ 1]。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和大肠埃希菌(ATCC 35218),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2.模板制备 将菌株接种于血琼脂平板,放置孵育箱37 ℃过夜培养。从过夜培养的琼脂平板中,挑取单个菌落放入盛有1 mL Tris缓冲液(pH值8.0)的玻璃管中,配成0.5麦氏浊度,3 000 r/min(离心半径10 cm)离心3 min,取沉淀加200500 μL的蒸馏水,100 ℃煮沸10 min,12 000 r/min(离心半径10 cm)离心2 min,留取上清液作为PCR扩增模板,-20 ℃下冻存。
3.基因检测 根据文献[ 25]报道的方法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qnrA、 qnrB、 qnrC、 qnrS、 qepA、 aac(6')-Ⅰb基因,基因序列见 表1。PCR反应体系为50 μL:10×Buffer缓冲液5 μL,dNTP Mixture(2.5 mmol/L)4 μL,上、下游引物(10 μmol/L)各2 μL,TaqDNA聚合酶0.25 μL,模板2 μL,双蒸馏水至50 μL混匀。反应条件:放置PCR扩增仪上,94 ℃预变性2 min;93 ℃ 30 s,55 ℃ 30 s,72 ℃延伸60 s,35个循环;72 ℃延伸5 min。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灯下观察结果,出现与阳性对照分子相当的目的片段条带为阳性。
![]() | 表1 引物序列 |
4.序列测定 aac(6')-Ⅰb、 qnrB扩增阳性基因PCR产物经纯化后,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采用ABI PRISM 3730XL自动DNA序列分析仪进行序列测定,所测序列采用GenBank中的BLAST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
该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复方新诺明、氨曲南耐药。
ESBLs为阳性。
PCR检出 aac(6')-Ⅰb、 qnrB基因见 图1,尚未检出 qnrA、 qnrC、 qnrS、 qepA基因。见 图1。
qnrB、 aac(6′)-Ⅰb基因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分别与已在美国国立信息中心[NCBI]登录的GenBanK号为DQ303921( qnrB4)、EF375621( aac(6′)-Ⅰb-suzhou)型比对,同源性>99%,证实为 qnrB4、 aac(6')-Ⅰb-suzhou型,测序图见 图2、3。
1998年, Martínez-Martínez等[ 6]最先报道了质粒pMG252可使细菌对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水平提高,并将该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命名为 qnr基因(后来更名为 qnrA), qnr基因本身编码的蛋白质不足以引起细菌耐药,其可协同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IV、细胞外膜孔道蛋白和外排泵等其他耐药机制从而导致耐药菌产生。 qnrS从1株来源于日本的福氏志贺菌中分离出来[ 7],Jacoby等[ 8]在美国和印度发现了 qnrB, qnrB和 qnrS与 qnrA的同源性分别为40%和59%,他们各自编码的蛋白同属于五肽重复家族[ 9]。据统计 qnrB有20个变异体( qnrB1 qnrB20), qnrB4首次由美国学者Robisek等[ 2]在大肠埃希菌中检出;在国内枸橼酸杆菌[ 10]、阴沟肠杆菌[ 11]、产气肠杆菌[ 12]中都有 qnrB4基因检出的报道;本研究中在1株血液标本中检出了 qnrB4,提示 qnr基因参与了这株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作用。
2009年Wang等[ 3]从门诊患者的尿标本的奇异变形杆菌中利用pHS10质粒进行转运的方法检出了 qnrC基因; qepA是法国学者Yamane等[ 5]于2007年报道的另一种可介导细菌耐喹诺酮类的质粒基因,其通过对亲水性喹诺酮类药物的外排而介导低水平的耐药。本研究中未检出 qnrC和 qepA基因,这可能与本研究选用的的方法和扩增片段的长度有关。
aac(6')-Ⅰb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 aac(6')-Ⅰb-Cr型、 aac(6')-Ⅰb-Ningbo型、 aac(6')-Ⅰb-suzhou型为其变异基因。 aac(6')-Ⅰb-Cr型由美国学者Robisek等[ 13]报道,其不仅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有修饰作用,而且对喹诺酮类药物也有修饰作用的新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国内最早由李智山等[ 14]于2007年在大肠埃希菌中检出;2010年翁幸鐾等[ 15] 从尿液标本中的大肠埃希菌中检出了 aac(6')-Ⅰb-Ningbo型;2007年徐卫东等[ 16]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从肺炎克雷伯中检出 aac(6')-Ⅰb-suzhou型基因,2008年黄支密等[ 17]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从阴沟肠杆菌中检出。本研究中我们在1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中检出了同时携带 qnrB4和 aac(6')-Ⅰb-suzhou型基因,经检索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和PubMed数据库,在国内外尚未发现在一株大肠埃希菌中同时检出 qnrB4基因和 aac(6')-Ⅰb-suzhou型基因的报道。
大肠埃希菌是临床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 及ESBLs、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出现,使得耐药机制相当复杂。本研究中的E07110800291号大肠埃希菌除对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抗菌药物类敏感外,其余药物全部耐药,该菌株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丁胺卡那、庆大霉素耐药可能与该株菌携带了耐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 qnrB4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基因 aac(6')-Ⅰb-suzhou型有关,该菌株产ESBLs,致使该菌株对第14代头孢菌素类全部耐药,临床治疗非常困难。
有研究表明, qnrA和 qnrB阳性菌株常与产ESBLs(SHV、CTX-M或VE)相关,E07110800291号菌株是否携带这些基因、 qnrB4和 aac(6')-Ⅰb-suzhou型基因是否通过质粒传递有待进一步研究。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