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抗RA33抗体、抗CCP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秦望森, 邓予晖, 许泼实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3

作者简介:秦望森,男,1963年生,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免疫学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RA33抗体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82例RA患者和50例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RF、抗RA33抗体和抗CCP抗体,观察各指标及3项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价值。

结果

82例RA患者中,RF、抗RA33抗体、抗CC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1.5%(75/82)、11.0%(9/82)、80.5%(66/82),非RA组其阳性率为22.0%(11/50)、2.0%(1/50)、4.0%(2/50),正常对照组有2名RF阳性。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2.4%,特异性为96.0%。

结论

RF、抗RA33抗体、抗CCP抗体是RA较为特异的指标,3项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对RA早期诊断、治疗和病情预后的估计。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抗体; RA33抗体; 环瓜氨酸多肽抗体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1)10-0703-0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致残性自身免疫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由于关节滑膜炎症和增生,造成关节软骨、骨、滑膜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关节滑膜的破坏可在RA发病3个月内出现,若未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在2年内出现不可逆的骨质破坏。因此,RA的早期诊断及其重要。现行的RA诊断依据主要是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类风湿因子(RF)检测[ 1, 2],但RA早期症状隐匿多变,符合上述标准时患者常已出现骨关节损坏,加之RF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一定阳性率,不利于RA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本研究对RA患者同时检测类风湿因子(RF)、抗RA33抗体和血清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水平,以探讨3项抗体联合检测在R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

RA组共82例患者,系河南省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CR)的RA分类诊断标准。其中男14例,女68例,年龄2271岁。其他自身免疫病组50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29例、混合结缔组织病4例、干燥综合征12例、皮肌炎5例, 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2例, 女38例, 年龄16~61岁。健康对照组50名, 其中男10名, 女40名, 年龄16~66岁, 均为河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单位团体体检正常者,且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风湿病史。

二、试剂与检测方法

标本均来自本院住院患者的血清,28 ℃保存1周内完成。(1)RF检测:日本A&T公司,在ROCHE-C501仪器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2)抗CCP:采用德国AESKU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 按说明书操作,血清作1∶100稀释,450 nm比色, 参考波长630 nm。结果≤25RU/mL为阴性, >25RU/mL为阳性(相对单位);(3)抗RA33抗体:采用德国AMEC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血清做1:101稀释,450nm比色,结果≤25RU/ml为阴性, >25RU/ml为阳性(相对单位)。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指标间以及不同组间阳性率和特异性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3组患者中RF、抗RA33抗体、抗CCP测定的检测结果

表1

表1 RF、抗RA33、抗CCP检测结果(%)

RA患者组3项指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自身免疫组和健康对照组(各指标均 P<0.01)。其他自身免疫病组的RF阳性率高于健康组( P<0.05)。

二、RF、抗RA33抗体、抗CCP抗体在RA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的比较

RF、抗RA33抗体、抗CCP抗体在RA中的敏感性分别为91.5%、11.0%、80.5%,特异性分别为87.0%、99.0%、98.0%。经Pearson χ2检验, 抗CCP敏感性低于RF( P<0.05),特异性高于RF( P<0.01);抗RA 33的敏感性低于RF和抗CCP ( P均<0.01), 特异性高于RF ( P<0.01),与抗C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3项联合检测敏感性为2.4%,特异性为96.0%。

三、抗RA33、抗CCP抗体与RF关系

将所有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RF亚型,将其中阳性率最高的IgM-RF与抗RA33、抗CCP抗体比较。

1. RF与抗RA33抗体在RA中的分布及相关性 RA患者抗RA33抗体阳性率11.0%与RF阳性率9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 表2。RF、抗RA33 2项均阳性为9.8% (8/82),2项均阴性为73.0%(6/82),75例RF阳性的患者中有67例RA33阴性,他们之间不完全重叠,2项的检查结果无相关性。

表2 抗RA33抗体及RF在RA中的分布

2. RF与抗CCP抗体在RA中的分布及相关性 RA患者抗CCP抗体阳性率80.5%与RF阳性率9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 表3。RF、抗CCP 2项均阳性为74.4% (61/82),2项均阴性为2.4%(2/82),75例RF阳性的患者中有14例RA33阴性,他们之间不完全重叠,2项的检查结果无相关性。

表3 抗CCP抗体及RF在RA中的分布

3. 抗CCP与抗RA33抗体在RA中的分布及相关性 RA患者抗RA33抗体阳性率11.0%与抗CCP抗体阳性率8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 表4。抗CCP抗体、抗RA33 2项均阳性为8.5% (7/82),2项均阴性为17.1%(14/82),66例RA抗CCP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有59例抗RA33阴性,他们之间不完全重叠,2项的检查结果无相关性。

表4 抗RA33抗体及抗CCR
讨论

RF是目前RA诊治中最常用的一个临床检测指标,其在RA中的阳性率为60%80%[ 3],但特异性较差。在本研究中,RA中RF的敏感性为91.5%而特异性仅为87.0%,在其他自身免疫病和感染性疾病,甚至在正常的人群中也可检测到RF,因此,限制了其在RA诊断中的应用。近年来陆续发现抗CCP,抗角蛋白(AKA),RA33,抗核周因子(APF),AFA等抗体在RA早期即可发现,对R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很高的特异性,因此,对这些抗体的检测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RA33是近年发现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3 000的一致性核糖核蛋白(hnRNP)的核心蛋白A2,参与核蛋白剪接体的形成,能与RA患者的自身抗体反应。研究表明抗RA33抗体对RA诊断的阳性率大多介于20.0%40.0%,最高为61.0%,最低为6.0%[ 3],且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4, 5]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82例RA患者血清总RA33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1.0%和99.0%,与文献报道一致。

APF、AKA是RA的特异性抗体[ 6],但需要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实验室以及不同人员之间因执行标准和看镜水平不同而使报告结果有较大差异,因而不易推广。1998年,Schelleken发现上述抗体的表位含有瓜氨酸的环肽(CCP),用于检测CCP抗体。我们用ELISA法检测RA患者血清中的抗CCP抗体,敏感性为80.5%,特异性为98.0%。

统计表明,3项抗体的敏感性为RF高于抗CCP,抗CCP高于抗RA33,而特异性RF低于抗CCP及抗RA33,后2项特异性无明显差别。3项抗体联合检测,在RA诊断中敏感性高于3项单独检测,也有很好的特异性。并且3项抗体之间检测不完全重叠也无相关性。

综上所述,我们将3项抗体联合检测可以提高RA 患者的诊断率,可使特异性和敏感性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叶荻庆, 唐静. 67例临床标本ANA, RF测定结果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03, 19(12): 1517-1518. [本文引用:1]
[2] 鲁然. 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室研究与进展[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6): 846-847. [本文引用:1]
[3] 杨玲, 于孟学, 林嘉友, . 抗异质性细胞核核糖核蛋白A2/RA33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7): 428-430. [本文引用:2]
[4] Bizzaro N, Mazzanti G, Tonutti E,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anti-citrulline antibody assa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 Clin Chem, 2001, 47(6): 1089-1093. [本文引用:1] [JCR: 7.149]
[5] 徐胜前, 徐建华, 王芬, . 醋氯芬酸缓释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6, 10(5): 92-93. [本文引用:1]
[6] Janssens X, Veys EM, Verbruggen G, et al.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antiperinuclear factor for the rheumatoid arthritis[J]. J Rheumatol, 1998, 15(9): 1346-1350. [本文引用:1] [JCR: 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