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朱涛
天津市红桥医院检验科,天津 300131

作者简介:朱涛,男,1970年生,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选药提供依据。

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100-S20文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星的敏感性均为100.0% ,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在74.0%~94.0%之间,对环丙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敏感性为68.0%和49.0%。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的敏感性在56.0%~80.0%之间,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药物的敏感性在38 .0%~76.0%之间,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全耐药。黏液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明显弱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结论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耐药性较弱。临床治疗选药时必须参考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内存在有生物膜的影响因素,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关键词: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生物被膜
中图分类号:R378.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1)10-0698-03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正常皮肤、肠道、呼吸道、医院病房及医疗器械等,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因其易定植、易变异以及多重耐药性的特征,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2种。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不形成生物膜,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与铜绿假单胞菌的黏液化有关。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渗透压较高、氯化钠较多、磷酸盐较少等环境条件下容易转化为黏液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吸附于导管、黏膜表面形成生物膜,引起临床的难治性感染[ 1]。急诊监护病房(ICU)、呼吸内科等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症中容易培养分离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远低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为此,我们测定并探讨了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特性。

材料和方法
一、菌株来源

收集2010年7月至12月天津市红桥医院住院患者的样本分离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反复送检的铜绿假单胞菌只记录1次结果,共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486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68株。68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自ICU 44株、呼吸内科12株、骨科8株、消化科3株、泌尿外科1株。

二、抗菌药物

使用上海复星佰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非发酵菌药敏板检测,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头孢他定、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

三、菌株鉴定

使用上海复星佰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GN48鉴定板鉴定,同时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有限公司API 20NE进行复测确认。

四、药敏试验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按板条操作说明操作。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100-S20文件进行结果判读,使用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进行质控。

五、统计学方法

使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一、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的敏感性为100.0%,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为67.0%~94.0%之间,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敏感性为48.5%,见 表1

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的敏感性分别为79.5%、73.6%、69.1%、55.9%、67.1%,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为38.0%~76.5%之间,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敏感性为0.0%,见 表1

二、临床用药及愈后

68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使用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进行治疗,其中单药治疗5例、2联治疗51例、3联治疗12例。67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

表1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比较(%)
讨论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药敏试验只是测试生物膜外游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不能反映其被生物膜包裹内菌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表1显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敏感抗菌药物耐药性较弱,且明显弱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在不考虑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膜的情况下,选用抗菌药物的范围要比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广得多。通常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敏天然耐药,但从 表1中发现仅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符合这一规律,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仍有42.7%的菌株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敏感,这可能是由于这些菌株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能否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进行特定治疗值得临床关注和研究。

本研究分离到的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均高于文献[ 2]报道,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敏感性与文献[ 2]报道相似,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敏感性明显低于文献[ 2]报道。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由于被生物被膜覆盖,使抗菌药物不能充分渗透到深部以形成有效的浓度[ 3, 4]。在24 h读取结果时易出现抗菌药物假敏感的现象,这也是2种铜绿药物结果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被生物被膜包裹的菌体分裂迟缓,对抗菌药物不敏感,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浮游生长的细菌和生物被膜表面的细菌被杀灭,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临床医生可能终止抗菌药物治疗,没有抗菌药物抑制的生物被膜中的细菌就可能成为感染再发的根源,造成临床上某些感染迁延不愈[ 5]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重耐药特点,其耐药性主要同耐药机制和临床滥用药物有关。此次研究中ICU送检患者都进行气管切开术或静脉留置导管,使得细菌吸附于导管表面分裂,从而引起导管相关的感染现象。有资料表明,在导管相关的黏液型铜绿开始形成的72 h内,由于其被膜未形成稳定状态,对各种抗菌药物相对比较敏感,多药联合治疗的效果相对较好,而以后的治疗效果就较差。总之临床实验室在报告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时需加以标注,以提示临床选用多药联合进行治疗。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Pedersen SS. Lung infection with alginate-producing, mucoi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cystic fibrosis[J]. APMIS Suppl, 1992, 28(1): 1-79. [本文引用:1]
[2] 汪复, 朱德妹, 胡付品, . 2009年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 10(5): 325-334. [本文引用:3]
[3] 马作新, 王玉琴, 王兵, .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机制及抗生索应用[J]. 中国医药, 2006, 1(9): 573-574. [本文引用:1]
[4] 范春, 牛其昌, 王颖.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耐药性机制及防治[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4, 25(5): 230-232. [本文引用:1]
[5] Waine DJ, Honeybourne D, Smith EG,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hypermutator phenotype, clinical variables, mucoid phenotyp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J]. J Clin Microbiol, 2008, 46(10): 3491-3493. [本文引用:1] [JCR: 4.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