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与1型糖尿病肾损伤的关系
张长庚, 姚新洁, 严香菊
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作者简介:张长庚,男,1966年生,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生化检验和实验室管理。

关键词: 脂联素; 1型糖尿病; 微量白蛋白尿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章编号:1673-8640(2011)10-0685-02

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目前发现的惟一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呈负相关的多肽激素,具有调节糖脂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多种生物学效应。有研究[ 1]表明血清APN水平与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T1DM)患者肾脏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分子量脂联素(high molecular weight adiponectin,HMW-APN)是血液中APN存在形式之一,是APN代谢作用的主要活性形式。APN与心血管系统关系密切,可作为一种心血管代谢疾病发病危险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2]。目前国内、外有关血清HMW-APN水平与T1DM肾病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我们通过检测T1DM肾病患者的血清HMW-APN水平,探讨T1DM患者血清HMW-APN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明确其临床意义,为T1DM及其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取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来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就诊的T1DM患者200例,其诊断均符合1998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除外标准: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肝病、肿瘤、发热、尿路感染、使用过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者。按尿液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将入选对象分为3组:(1)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20 μg/min)80例,年龄38~72岁,体重指数(BMI)为(24.8±3.2)kg/m2;(2)微量白蛋白尿组(20 μg/min≤UAER <200 μg/min)60例,年龄40~70岁, BMI为(25.2±3.6)kg/m2;(3)临床白蛋白尿组(UAER ≥200 μg/min)60例,年龄39~74岁,BMI为(25.4±4.2)kg/m2。3组在年龄、BMI、病程、血压、腰臀比、合并疾病和是否吸烟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具有可比性。

2. 检测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均空腹8~12 h,次晨空腹采静脉血3~5 mL,检测血清HMW-APN、总胆固醇(TC)及全血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等指标。留取中段晨尿检测各组患者尿白蛋白,记录年龄,测量血压、体重和身高,计算UAER和BMI等。血清HMW-APN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由厦门慧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由上海捷门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全血HbA1c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由北京利德曼公司提供。TC检测采用酶法,试剂盒由深圳迈瑞公司提供。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HMW-APN与UAER、HbA1c和TC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血清HMW-APN、UAER水平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但各组间HbA1c和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 表1

表1 3组血清HMW-APN、UAER、HbAlc及TC水平比较( ±s)

2. T1DM患者血清HMW-APN水平与UAER、TC呈正相关( r分别为0 .232、0 .216, P<0.01),与BMI呈负相关( r=-0 .395, P<0.01),但与HbA1c无明显相关性( r=0 .128, P>0.05)。

三、讨论

HMW-APN是APN的主要存在形式,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是糖尿病肾损伤的强保护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TIDM患者血清HMW-APN水平随着UAER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而微量白蛋白尿是肾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异常的标志,UAER的高低则反映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程度[ 4],证明血清HMW-APN水平与肾损伤的程度和病情的进展情况密切相关,提示监测血清HMW-APN水平有助于对患者病情评估。本研究结果还显示,T1DM患者血清HMW-APN水平与TC呈正相关( r=0 .216, P<0.01),而与HbA1c无明显相关性。说明HMW-APN对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减少血管粥样硬化形成而实现的,与血糖的水平以及血糖的控制情况无关。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Saraheimo M, Forsblom C, Thorn L, et al. Serum adiponectin and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08, 31(6): 1165-1169. [本文引用:1] [JCR: 7.735]
[2] Liu D, Schuster T, Baumann M, et al. Comparison of immuno-assays for the selective measurement of human high-molecular weight adiponectin[J]. Clin Chem, 2009, 55(3): 568-572. [本文引用:1] [JCR: 7.149]
[3]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 Diabetes Care, 2003, 26(Suppl 1): S5-S20. [本文引用:1] [JCR: 7.735]
[4] Leth H, Andersen KK, Frystyk J, et al. Elevated levels of high-molecular-weight adiponectin in type 1 diabetes[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8, 93(8): 3186-319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