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白蛋白、白细胞计数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相关分析
楼秀敏, 陈虹, 黄静
绍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作者简介:楼秀敏,女,1974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生化和临床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白细胞(WBC)计数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对125例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同时进行PA、WBC检测并分析。结果 感染组内WBC增高组PA值为(124.24±15.32) mg/L,WBC正常组PA值为(201.54±18.54) mg/L。WBC增高组PA值明显低于WBC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内WBC增高组PA值为(101.54±12.74) mg/L,WBC减少组PA值为(98.24±11.32) mg/L,WBC增高组PA值与WBC正常组P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WBC和PA同时检测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前白蛋白; 白细胞计数; 新生儿; 感染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09-0727-02
Abstract
Keyword:

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其发生率为0.1%~1%, 病死率为15%~50%[1], 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将对改善其预后和提高危重儿的抢救存活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前白蛋白(PA)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 广泛用于细菌性与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我们将其与白细胞(WBC)计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感染组均来自绍兴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至12月新生儿病房125例患儿, 男70例, 女55例。其中败血症5例, 上呼吸道感染61例, 细菌性肺炎40例, 化脓性脑膜炎8例, 脐炎7例及其他感染性疾病4例。对照组为非感染新生儿56名, 男35名, 女21名。均由细菌检查结果确诊。

二、方法

患儿入院后次日早晨空腹静脉采血立即送检, WBC计数用ABX60三分类血液分析仪测定; PA测定试剂(免疫比浊法)由芬兰Orion Diagnostica Oy提供, 批号为4428101; 校准物质为特种蛋白校准液, 该校准液可溯源至国际临床化学学会(IFCC)的标准参考物质(CRM-470), 批号为3283101, 使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三、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 计量数据以 x̅± s表示, 进行t检验。

结 果

感染组按WBC计数分增高组(> 10× 109/L)71例与正常组54例, PA检测结果分别为(124.24± 15.32)和(201.54± 18.54) mg/L。WBC增高组的PA值明显低于WBC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对照组(非感染组)按WBC计数分增高组(> 10× 109/L) 41例与减少组(< 4× 109/L) 15例, PA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01.54± 12.74)和(98.24± 11.32) mg/L。WBC增高组的PA值与WBC正常组PA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讨 论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国内小儿发病率及病死率占首位的疾病, 是目前新生儿科医生面临的问题, 尤其是胎龄较小的早产儿存活率增高, 带来了许多新问题[2]。新生儿免疫力低, 加之机体缺乏实战效应,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功能不足, 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 而机体感染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造成诊断的困难, 感染迅速播散, 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及时诊断是否感染在新生儿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 而抗菌药物对非感染或病毒性感染不但无效, 而且存在许多隐患和副作用。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越来越低, 而核酸扩增等较先进技术又难于普及, 因此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实验室细菌培养时间长, 费时、费力, 而静脉血PA和WBC检测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敏感和需血量少等优点, 其应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可。WBC是外周血中的有核细胞, 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病原体, 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 产生抗体, 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主要防线[3]。WBC计数作为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常规经典的主要判断指标, 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但其受人体基础、个体差异、运动、精神、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部分细菌感染患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WBC计数及分类变化不显著, 不能提供有效信息[4]。近年来, PA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PA是主要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由于在pH值8.6电泳中移动速度比白蛋白快而得名, 为非特异性宿主防御物质, 可以消除感染过程中释放于循环中的有毒代谢产物, 并逐渐被消化, 其半衰期为1.9 d, 属负急性时相蛋白, 在急性时相反应过程中, PA水平迅速下降[5]。当机体发生细菌感染时可迅速降低, 当感染逐渐恢复时, 血清PA水平也随之升高而接近正常水平。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同[6]。新生儿感染时, PA含量的降低与感染程度有关, 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血清PA含量逐渐上升并恢复到正常水平, 而病毒性感染时PA未见明显降低。因此, PA的检测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指标, 也可以作为抗菌药物疗效观察的指标[7]

综上所述, PA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和疗效观察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检测WBC和PA值得临床应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冯建飞, 王军, 张利, . 新生儿感染中IL-8和C-反应蛋白的检测价值[J]. 小儿急救医学, 2004, 11(4): 224-225. [本文引用:1]
[2]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97. [本文引用:1]
[3] 熊立凡, 李树仁. 临床检验基础[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2. [本文引用:1]
[4] 孙剑玥, 何淑, 张群智, .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检测临床评价[J].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1, 16(2): 84-85. [本文引用:1]
[5] 江志兰, 卢国为, 张小青, . C-反应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老年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 2004, 19(4): 358-359. [本文引用:1]
[6] 李兵飞, 康剑, 郑瑞庆, . 外周血C反应蛋白测定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诊断意义[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5, 7(3): 261-262. [本文引用:1]
[7] 邓茂雄, 凡瞿明, 郭晓兰, . 儿童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前白蛋白的含量变化及意义[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16(12): 1394-139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