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齐子芳,女,1971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化检验工作。
目前, 危急值的重要性备受重视, 真危急值是将关乎患者生命的信息迅速传递给临床医师以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然而一些与临床不符的危急值即假危急值同样不容忽视, 因其能反馈给检验者产生干扰结果的一些重要信息, 其中一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我们对65例假危急值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1.仪器和试剂 血钾(K+)/钠(Na+)、血钙、尿素检测仪器为Roch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和定标液均由德国罗氏诊断有限公司提供; 血糖检测由Beckman-Coulter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 配套定标液、试剂购于中生北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质控品均使用德国罗氏诊断有限公司提供的病理值和中值质控血清。
2.方法 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并结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各科情况制定危急值项目表, 见表1。出现危急值时, 保证在控状态下复检, 结果吻合无误后通知临床并作记录。临床医师认为病情相符者为真危急值; 与病情不符, 重新规范抽血复检不吻合者或能查到明确干扰因素者为假危急值。据此对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假危急值进行分析。
![]() | 表1 危急值项目表 |
38例高、低K+/Na+假危急值和4例高血糖假危急值均由输液同时不规范抽血造成, 易发现纠正; 而3例因输脂肪乳导致的K+、Na+结果假性增高, 与脂代谢异常的脂血样本因溶剂置换效应而导致的K+、Na+结果偏低不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各种潜在因素对血糖的干扰, 首例应用Vti C治疗而导致血糖低危急值出现在小儿科, 多次重复测定结果在0.51~0.92 mmol/L之间, 患儿呈深大呼吸酸中毒症状, 随后血糖仪测定结果为21.5 mmol/L, 经询问家属得知, 患儿入院前因怀疑亚硝酸盐中毒曾使用大量Vit C治疗。另2例出现在急诊科。此前实验结果显示, Vit C浓度低至10 mg/L时仍存在5.1%干扰度[2]。首例因血细胞增生造成血糖假低危急值样本出现在心外科, 2次测定值是1.7、1.8 mmol/L, 与临床不符。患儿为先天性心脏病, 血红蛋白(Hb)为245 g/L, 红细胞(RBC)为7.96× 1012/L, 住院样本早晨6点采集, 生化室离心时间在8点半以后, 推测是由于样本搁置时血糖被分解所致, 随后抽血立即离心检测, 测定值4.8 mmol/L。在此后工作中我们对低于2.8 mmol/L的血糖主动关注, 相继发现另外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肺源性心脏病、新生儿)。王丹等[3]报道用真空管采血后1~2 h离心测定血糖, 比立即离心分离血浆测定的血糖值平均降低0.512 mmol/L, 此降低在血细胞增生的样本中会呈现倍数放大。
血钙假危急值出现为偶发事件, 连续3 d出现8例血钙高危急值, 明显高于以前, 试验证实是由部分真空采血管中的促凝剂不合格而导致。3例尿素假高危急值出现在重症监护中心, 患者尿素在40~51 mmol/L之间, 而肌酐在81~122 μ mol/L之间。临床不能解释, 因条件所限未用其他方法测定, 暂归为原因不明。
由此可见假危急值全部由分析前因素干扰而致, 先进仪器的引进和分析中质量控制的规范使分析前的质量保证显得尤为重要, 不规范抽血随着护理人员责任心的增强可以减少甚至避免; Vit C对血糖的负干扰可逃逸于质量控制, 且具有普遍性和潜在性, 值得关注; 生理或病理因素的干扰需要综合分析和实践积累,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好的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条件下, 更多的关注可疑或与临床不符的结果, 是进一步提高检验质量的有效措施。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