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庞国菊,女,1969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化学工作。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严重并发症之一。DM患者随病情的发展和病程的延长, 终将出现不同程度微血管病变, 继而发生肾脏损害, 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是致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 早期发现DM患者肾脏受损, 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阻止或延缓DM并发症的进程备受临床关注。而尿酶是诊断肾脏早期受损的灵敏指标[2]。我们通过测定DM患者尿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γ -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的活性, 以探讨其在DM患者早期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
1.对象 DM无肾损害组[按美国DM学会推荐在3~6个月期间重复3次检查尿微量白蛋白(mAlb)< 30 mg/24 h]23例, 其中男10例, 女13例, 年龄36~68岁; DM肾损害组(至少2次检测尿mAlb> 30 mg/24 h)35例, 其中男21例, 女14例, 年龄41~71岁。对照组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健康体检者53名, 其中男29名, 女24名, 年龄29~68岁, 均无发热、心力衰竭、尿路感染, 近期未使用肾毒性药物且尿蛋白定性试验为阴性, 血尿素、肌酐(Cr)正常。
1.样本留取与处理 收集受试者晨尿10 mL于清洁容器中 , 3 000 r/min(离心半径 17.9 cm)离心10 min, 取上清液, 4 h内完成测试。
2. 试剂 尿LAP和GGT采用酶速率法检测, 试剂分别由日本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公司和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分别为TK338、20080304。同时采用德国罗氏诊断公司提供的试剂测定尿Cr水平(以校正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情况), 批号为 602772-01。
3. 校准品和质控品 LAP采用因数为5 000、与试剂配套的质控品, 高、低值质控品批号分别为AR0811、AR0821; GGT、Cr的校正品和质控品由德国罗氏诊断公司提供, 校准品批号178817-01, 质控品批号178985-01(低值)、177995-02(高值)。
4. 仪器 日本东芝TBA-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相关分析用直线相关处理, 根据文献[3]的参考范围确定尿LAP、GGT筛查DM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阳性。酶活性计算公式:尿酶活性(U/gCr)=尿酶(U/L)/尿Cr(g/L); 尿Cr(g/L)= Cr(μ mol/L)× 0.000 13。
DM无肾损害组和DM肾损害组尿LAP、GG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 且DM肾损害组明显高于无肾损害组(P< 0.01)。见表1。
![]() | 表1 DM各组与对照组尿LAP、GGT活性比较 ( |
相关性分析显示, 糖尿病患者尿LAP与GGT呈正相关(r=0.59, P< 0.01)。
尿LAP、GGT筛查DM肾损害患者的敏感性分别为82.86%(29/35)、65.71(23/35); 特异性分别为86.96%(20/23)、78.26%(18/23)。
DM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血糖使非酶糖酰化速率增加, 导致组织缺氧, 血液黏滞度增高, 同时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质, 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张力变化, 引起肾血流动力学改变, 使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状态引起肾损害[4]。
正常人尿液中的LAP主要来源于肾脏, 肾小管含量最多, 肾小球含量却很少; 尿GGT活性较血清GGT高2~6倍, 以肾脏近曲小管的刷状缘含量最高。当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时, 尿中LAP、GGT升高。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 基底膜通透性增高, 血液中LAP、GGT 能够通过肾小球基底膜。肾脏受损时, 肾小球和/或肾小管损伤, LAP、GGT便排入尿液, 使尿中酶活性升高[5], 故通过测定尿酶可判断早期肾脏损害的发生。2型DM患者早期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6]。本研究结果表明, DM无肾损害组和DM肾损害组尿LAP、GGT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 而DM肾损害组明显高于DM无肾损害组(P< 0.01), 提示尿LAP、GGT能反映DM肾脏早期损害的存在, 且可以反映DM肾损害的程度。2组患者尿LAP和尿GGT的检测结果呈正相关(r=0.59, P< 0.01)。尿LAP对DM患者的早期肾损害检测的敏感性高于尿GGT, 特异性相近, 说明尿LAP和GGT的检测有相似临床意义。在检测的58例DM患者中发现的32例尿LAP阳性患者, 尿GGT有6例为阴性, 而28例尿GGT阳性患者中尿LAP有2例为阴性。研究显示采用单一的尿酶检测, 对DM患者早期肾损害的评估易发生漏诊, 若联合检测尿GGT和LAP, 则可提高DM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检出率。
通过对DM患者尿LAP、GGT活性的检测, 证实DM患者存在肾小球、肾小管的早期损害, 尿LAP、GGT是反映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联合检测对阻止或延缓DM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