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密度、活率及男性不育患者年龄与精子形态的关系
武新梅, 陈华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温州 325027

作者简介:武新梅,女,1981年生,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分析受检者年龄、精子密度、活率与精子形态的关系。

方法

对336份密度、活率和活力均正常的精液标本进行质量分析,并分析受检者年龄、精子密度和活率对精子形态的影响。

结果

患者年龄对精子形态没有影响,而随着精子密度和活率的增加,精子形态正常率显著增加,而中、重度畸形率明显下降。

结论

精液质量中各参数相伴而生,精子密度和活率对形态有影响,但可能仅是次要原因,而外界因素在精子发生、成熟和运输过程中的作用才是可能导致精液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精液质量; 精子; 密度; 活率; 形态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08-0649-04
Abstract
Keyword:

精液质量检查作为临床检验开展的常规项目之一, 已成为临床诊断男性不育的主要手段, 也是衡量精子受精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1]。精液质量分析结果不仅反映了男性生理状态, 同时对男性生育潜能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精液质量中各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将会加深对男性不育的理解, 从而为临床男性不育的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我们利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computer assisted semen analysis system, CASA)对336份精液标本进行了质量分析, 手工评估精子形态, 并分析了患者年龄、精子密度和活率等质量参数与精子形态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来源

样本来自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男性不育患者,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WHO人类精液及精子— 宫颈黏液相互作用实验室检验手册》(第4版)标准选择密度、活率和活力均正常的336份精液标本进行分析。患者年龄23~50岁, 精子密度20.0~404.6× 109/L, 精子活率50.0%~96.0%。

二、精液常规分析

禁欲3~7 d, 手淫取精液, 置37 ℃水浴箱内液化, 并登记患者的年龄和禁欲时间。液化后用CASA进行精液常规分析, 主要分析精液中精子的密度、活率、活力和精液pH值及体积。

三、精子形态学分析

进行精液常规分析后的标本, 根据精子密度进行涂片。自然晾干后, 置95%的乙醇中固定15 min, 固定后的精液涂片用改良巴氏染色法染色, 染色封片后在光学显微镜100× 油镜下进行形态分析。按《WHO人类精液及精子— 宫颈黏液相互作用实验室检验手册》(第4版)的方法操作。每片至少读取200个精子, 计算精子正常形态率。正常形态率≥ 15.0%为形态正常, 15.0%> 正常形态率≥ 10.0%为轻度畸形, 10.0%> 正常形态率≥ 5.0%为中度畸形, 正常形态率< 5.0%为重度畸形。同时分析了患者年龄、精子密度和活率对精子形态正常率、轻度畸形率、中度畸形率和重度畸形率的影响。

四、统计学方法

试验中所得的结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精子正常形态率

选择精子密度、活率、活力均正常的精液标本336份, 形态学分析至少200个精子, 其中正常形态率40.5%(136/336)、轻度畸形率30.7%(103/336)、中度畸形率22.0%(74/336)、重度畸形率6.8%(23/336)。

二、年龄对精子形态的影响

根据年龄, 将患者分为20~29岁、30~39岁和≥ 40岁3组, 分析患者年龄对精子形态的影响, 结果见表1。3组之间在形态正常率、轻度畸形率、中度畸形率和重度畸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年龄对精子形态的影响
三、精液中精子密度对精子形态的影响

根据精子密度将患者分为A组(20.0~49.9× 109/L)、B组(50.0~99.9× 109/L)和C组(100.0× 109/L以上), 分析精子密度对形态的影响, 结果见表2。 C组形态正常率明显高于A组(P< 0.01), 其他组间无差异(P> 0.05)。3组间轻度畸形率无差异(P> 0.05)。A组和B组中度畸形率明显高于C组(P< 0.01、P< 0.05), 而A、B组间无差异(P> 0.05)。A组重度畸形率明显高于B、C组(P< 0.05), 而B、C组间无差异(P> 0.05)。

表2 密度对精子形态的影响
三、精液中精子活率与精子形态的关系

根据精液中活动精子的比例(即活率), 将患者分为Ⅰ 组(50.0%~59.9%)、Ⅱ 组(60.0%~79.9%)、Ⅲ 组(80.0%~100.0%)。分析精子活率对形态的影响, 结果见表3。Ⅱ 、Ⅲ 组形态正常率明显高于Ⅰ 组(P< 0.05、P< 0.01), 而Ⅱ 、Ⅲ 组间无差异(P> 0.05)。3组间轻度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Ⅰ 、Ⅱ 组中度畸形率明显高于Ⅲ 组(P< 0.05), 而Ⅰ 、Ⅱ 组间无差异(P> 0.05)。3组间重度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3 活率对精子形态的影响
讨 论

本研究对336份精液精子密度、活率和活力均正常的标本进行了形态学分析, 其中正常形态率为40.5%(136/336)、轻度畸形率为30.7%(103/336)、中度畸形率为22.0%(74/336)、重度畸形率为6.8%(23/336)。结果表明, 患者年龄对精子的形态正常率没有影响, 而精子密度和活率对其有显著的影响。

人正常精子形态率下降是睾丸生理机能不良的一种反应, 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任何精子形态上的缺陷都将导致其功能下降, 进而影响男性生育力[2]。研究认为精子形态正常率不仅与精卵结合[3]、顶体反应[4]和精子穿卵[5]等受精过程息息相关, 而且精子形态正常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精子染色质浓缩程度[6]和DNA片段化水平[7], 从而对胚胎发育及辅助受孕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1]。因此准确的形态分析结果为临床判断男性的生育能力提供有力依据, 同时可据此确定不育夫妇的临床治疗手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 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数量和功能下降、睾丸灌注减少、睾丸持续的组织沉积[8], 导致精子发生障碍。有研究发现精子的形态正常率随年龄的增长有显著降低的趋势[9, 10]。而本研究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正常形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之相比较, 差异可能在于两方面:一方面, 选择的患者所处的年龄不同, 前者的研究未去除其中的少弱畸形精子症患者, 本研究则是选择精子密度、活率和活力均正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另一方面, 前者的研究患者年龄覆盖各个年龄段, 而本研究的患者年龄介于20~45岁之间, 还没有达到影响精液质量的年龄阶段[11]

作为精液质量分析中的2个重要参数, 精子密度和活率对生育能力有一定的预测作用[12]。精液精子密度是睾丸生精功能的标志, 按照《WHO人类精液及精子— 宫颈黏液相互作用实验室检验手册》(第4版)的标准, 当精子密度低于20× 106/mL即认为有生育困难, 低于5× 106/mL即判断为男性不育[13]; 而精子活率则反映了精子在附睾正常的成熟运输过程和精浆成分的正常组成[14]。正常的精子密度和活率除了反映男性正常的生育能力外, 也是精卵结合、发生顶体反应和精卵融合等正常受精过程的重要保证。马玉涵等[15]研究发现精子形态异常组精子曲线速度、摆动性和平均路径速度均显著高于精子形态正常组, 而精子形态异常组精子平均移动角度、直线性和前向性均显著低于精子形态正常组; 形态正常精子百分率与曲线速度、摆动性和平均路径速度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侧摆幅度有显著负相关。本研究也发现, 随着精子密度的增加, 精子形态正常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加, 而中重度畸形的患者比例出现显著降低。这说明精子形态与精子运动方式密切相关:超激活运动后精子头部畸形会导致精子运动方式的差异[16]; 弱精症精液中精子的中段和尾部畸形显著增加[17, 18]。然而作为精液质量中的3个关键参数, 精子密度、活率和形态三者总是相伴产生的, 关于精子密度和活率对形态的影响可能只是次要原因, 而外界因素在精子发生、成熟和运输过程中的作用才是可能导致精子密度、活率和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精液质量分析是评估男性不育的起始。以《WHO人类精液及精子— — 宫颈黏液相互作用实验室检验手册》(第4版)为参考, 当重复精液质量分析结果均异常时, 即诊断为男性不育。因此, 在绝大多数临床病例诊断中男性不育和精液质量指标的异常是联系在一起的[13]。然而由于人精子具有异质性, 即使来自有生育能力人的精液中也存在异常的精子, 甚至某一常规指标异常[19]。本研究也发现, 精子密度、活率和活力正常的标本, 其形态未必正常。由于检测方法的限制, 目前只能准确诊断出40%的男性不育[20], 所以在临床诊断中, 精液质量分析结果不能准确的反映精子的受精能力。只有将精液常规分析与精子功能实验、基因检测方法相结合, 才能提高临床的诊断水平, 准确评估男性生育潜能。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Sallam HN, Ezzeldin F, Sallam A, et al. Sperm vel-ocity and morphology, femal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ypo-osmotic swelling test as predictors of fertilization potential: experience from the IVF model[J]. Int J Fertil Womens Med, 2003, 48(2): 88-95. [本文引用:2]
[2] Yu JJ, Xu YM. Ultrastructural defects of acro-some in infertile men[J]. Arch Androl, 2004, 50(6): 405-409. [本文引用:1] [JCR: 0.891]
[3] Wainer R, Albert M, Dorion A, et al.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motile spermatozoa inseminated and of their morphology on the success of 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J]. Hum Reprod, 2004, 19(9): 2060-2065. [本文引用:1] [JCR: 4.67]
[4] Kruger TF, Haque D, Acosta AA,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human sperm morphology, acrosoin, and fertilization in an IVF program[J]. Arch Androl, 1988, 20(3): 237-241. [本文引用:1] [JCR: 0.891]
[5] Bastiaan HS, Windt ML, Menkveld R,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zona pellucida-induced acrosome reaction, sperm morphology, sperm-zona pellucida binding, and in vitro fertilization[J]. Fertil Steril, 2003, 79(1): 49-55. [本文引用:1] [JCR: 4.174]
[6] Vawda AI, Gunby J, Younglai EV. Semen parameters as predictors of in-vitro fertilization: the importance of strict criteria sperm morphology[J]. Hum Reprod, 1996, 11(7): 1445-1450. [本文引用:1] [JCR: 4.67]
[7] Muratori M, Marchiani S, Tamburrino L, et al. Nuclear staining identifies two populations of human sperm with different DNA fragmentation ext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semen parameters[J]. Hum Reprod, 2008, 23(5): 1035-1043. [本文引用:1] [JCR: 4.67]
[8] Plas E, Berger P, Hermann M, et al. Effects of aging on male fertility[J]. Exp Gerontol, 2000, 35(5): 543-551. [本文引用:1] [JCR: 3.911]
[9] Chen Z, Toth T, Godfrey- Bailey L,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and age-related changes in human semen parameters[J]. J Androl, 2003, 24(2): 226-231. [本文引用:1] [JCR: 2.532]
[10] Kidd SA, Eskenazi B, Wyrobek AJ. Effects of male age on semen quality and fertilit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Fertil Steril, 2001, 75(2): 237-248. [本文引用:1] [JCR: 4.174]
[11] Hellstrom WJ, Overstreet JW, Sikka SC, et al. Semen and sperm reference ranges for men 45 years of age and older[J]. J Androl, 2006, 27(3): 421-428. [本文引用:1] [JCR: 2.532]
[12] Nallella KP, Sharma RK, Aziz N, et al. Significance of sperm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valuation of male infertility[J]. Fertil Steril, 2006, 85(3): 629-634. [本文引用:1] [JCR: 4.174]
[1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laboratory manual for the examination of human semen and sperm-cervical mucus interaction[M]. 4th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本文引用:2]
[14] Morton B, Harrigan-Lum J, Albagli L, et al. The activation of motility in quiescent hamster sperm from the epididymis by calcium and cyclic nucleotide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74, 56(2): 372-379. [本文引用:1]
[15] 马玉涵, 刘睿智, 许宗革, . 精子形态与精子运动参数关系研究[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06, 12(7): 590-593. [本文引用:1]
[16] Green S, Fishel S. Morphology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ly selected hyperactivated and non-hyperactivated human spermatozoa[J]. Hum Reprod, 1999, 14(1): 123-130. [本文引用:1] [JCR: 4.67]
[17] Piasecka M, Kawiak J. Sperm mitochondria of pati-ents with normal sperm motility and with asthenozoospermia: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study[J]. Folia Histochem Cytobiol, 2003, 41(3): 125-139. [本文引用:1]
[18] Rawe VY, Galaverna GD, Acosta AA, et al. Inci-dence of tail structure distortions associated with dysplasia of the fibrous sheath in human spermatozoa[J]. Hum Reprod, 2001, 16(5): 879-886. [本文引用:1] [JCR: 4.67]
[19] Chia SE, Tay SK, Lim ST. What constitutes a normal seminal analysis? Semen parameters of 243 fertile men[J]. Hum Reprod, 1998, 13(12): 3394-3398. [本文引用:1] [JCR: 4.67]
[20] Moldenhauer JS, Ostermeier GC, Johnson A, et al. Diagnosing male factor infertility using microarrays[J]. J Androl, 2003, 24(6): 783-789. [本文引用:1] [JCR: 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