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FAB和WHO分型细胞形态学观察
伍柏青, 陈世林, 张水生
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作者简介:伍柏青,男,1975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血液检验、质控等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按法国、美国和英国协作组(FAB)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分型后的三系病态造血情况,对MDS的诊断和分型有进一步的认识。

方法

通过对112例MDS患者分别按照FAB和WHO分型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重点观察粒系、红系以及巨核细胞有无病态造血情况存在。

结果

通过对112例MDS的病态造血观察,认为多核幼红细胞(奇数核)、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粒细胞Pelger-Huët畸形、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存在有确诊意义,WHO的MDS分型和FAB的病态造血标准相同。

结论

MDS无论是FAB标准还是WHO新的分型方案,其诊断和分型对骨髓病态造血情况的观察都十分重要。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FAB分型; WHO分型
中图分类号:R46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08-0612-03
The morphocytology observation on FAB and WHO typing in 112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WU Baiqing, CHEN Shilin, ZHANG Shuisheng
Jiangx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Jiangxi 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 diagnosis and typing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by studying the tri-system dyshaematopoiesis of MDS patients after France-America-British (FAB) typing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typing.

Methods

The morphocytology observation of 112 MDS patients was performed after FAB and WHO typing. The observation emphasized on whether dyshaematopoiesis existed in the granule system cells, erythro-system cells and trophic nucleus system cells or not.

Results

The existence of polynucleation normoblast(odd number nucleus), ringed sideroblast granulocyte, Pelger-Huët abnormity and lymphoid micromegakaryocyte had diagnosis significance. WHO's MDS typing and FAB's dyshaematopoiesis standardization were same.

Conclusions

The diagnosis and typing of MDS according to either FAB or WHO must depend on the observation of marrow dyshaematopoiesis.

Keywor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FAB typing; WHO typing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骨髓和外周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细胞形态学异常为特征的异质性造血克隆性疾病。1982年的法国、美国和英国协作组(FAB)对MDS的诊断和分型提出明显的建议, 骨髓病态造血是诊断MDS的关键。随着对MDS的深入了解, 感到FAB分型存在不少争议之处,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1年提出了MDS的分型标准, 2008年又进行了修改。我们参照FAB和WHO对MDS的分型, 对112例MDS的病态造血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江西省人民医院1988年至2005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12例MDS患者。按FAB分型:难治性贫血(RA)42例,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RAS)14例, 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39例, 转变中的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11例, 慢性粒单性白血病(CMML)6例。再按WHO(2008)的分型标准除掉RAEB-T和CMML则剩95例, 即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 51例, 难治性贫血伴有环状铁粒幼细胞(RARS) 5例, RAEB-Ⅰ 型23例, RAEB-Ⅱ 16例。

二、观察方法

对每例患者计数原始粒细胞(Ⅰ +Ⅱ )百分比, 每例观察500个粒细胞, 100个有核红细胞及全片巨核细胞计数。重点观察粒、红、巨三系有无病态造血细胞, 记录各病态造血细胞的形态表现。

结 果

112例MDS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以头昏、乏力为主, 少数伴有出血及低热, 肝脾仅少数有轻度肿大。RA肝肿大10例(肋下边缘1指), 脾肿大8例(肋下1指); RAS肝脾无明显肿大; RAEB有9例肝轻度肿大, 2例脾轻度肿大; RAEB-T有8例肝肿大1指, 脾肿大3例; CMML 6例均有脾明显肿大。所有病例淋巴结均无明显肿大。

表1 112例MDS FAB分型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表2 112例MDS WHO(2008)分型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2001年WHO的MDS分型标准与FAB的不同之处是RA及RARS仅为单纯性贫血, 无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 仅有红细胞一系病态造血出现, 无二系以上的病态造血。而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伴有骨髓二系以上的病态造血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比例的多少分为RCMD(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15%)和RCMD-RS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15%)。除去RAEB-T, 将RAEB分为2型, RAEB-Ⅰ 型(原始粒细胞5%9%), RAEB-Ⅱ (原始粒细胞10%19%)。伴有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 将CMML划入新增的骨髓增生异常/骨骼增殖性疾病(MD/MPD)中, 并新增5q-综合征和未定型的MDS(WHO— MDS-U)。2008年WHO对MDS又作了一些修改:(1)提出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RN)和难治性血小板减少(RT), 本研究对单纯性出现粒系或巨核系某些病态造血细胞出现未考虑到是MDS的一种类型, 而是认为某些感染性疾病, 粒细胞减少或药物反应等引起的, 今后将加强对这一类患者的观察统计, 以提高MDS的诊断; (2)将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15%RCMD-RS患者归入RCMD, 取消了RCMD-RS。按WHO(2008)的MDS分型标准, 除去RAEB-T 11例及CMML 6例, 仅剩95例。RA未统计在112例中, RCMD 51例, RARS为5例, RAEB中的39例按RAEB-Ⅰ 和RAEB-Ⅱ 的标准分别为23例和16例。5q-综合征, 在本研究112例MDS病例中仅有部分做过染色体检查, 未检出5q-染色体。

讨 论

1982年FAB对MDS的诊断和分型提出了明确的建议[1], 指出骨髓病态造血是诊断的关键。全国第1次血细胞学术交流会有关MDS的病态造血有:幼红细胞过多(> 60%)或过少(< 5%), 巨幼样变、多核幼红细胞、巨大红细胞、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粒系有核发育异常、核型异常、分叶核过多或过少伴有核畸形(Pelger-Huë t畸形)、颗粒异常、双核以及巨大幼粒细胞; 巨核细胞有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单圆小巨核细胞、多圆核小巨核细胞及巨大血小板。本研究对112例MDS骨髓中红系、粒系和巨核细胞进行系统的观察, 认为红系中巨幼样变、多核幼红细胞尤其是奇数核、巨大红细胞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的意义较大; 粒系中原始粒细胞> 5%有诊断价值, 若< 5%, 则应观察粒系有无核型异常、巨大分叶核、Pelger-Huë t畸形、巨大幼稚粒细胞及颗粒异常等才有诊断价值; 巨核细胞则以出现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有确诊价值, 其他变化在其他非MDS疾病中也可见到, 故单独存在无诊断价值。尚需说明的是三系病态造血改变并不是每例都具有且出现的程度也不一样, 每系中至少有1种诊断价值的病态造血细胞出现, 多者有2~3种异常细胞。本研究通过对112例MDS的病态造血观察, 认为多核幼红细胞(奇数核)、环形铁粒幼红细胞、Pelger-Huë t畸形、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有确诊意义, 其他的细胞改变应同时伴有上述变化才有意义。

1997年, 血液病理学会和欧洲血液病学家协会联合WHO制定了新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2], 对血液肿瘤进行重新界定, 2001年WHO正式发表对MDS的分类标准[1], 对FAB组的MDS分型方案进行较大的修正, 认为:(1)将RA和RAS 合为一组, 只包括那些仅在红细胞系出现病态造血的患者; (2)将原FAB分型中伴有二系或三系髓系病态造血的RA和RAS 归为新的分型, 即RCMD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15%)和RCMD-RS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15%); (3)RAEB 的诊断标准保持不变, 并将RAEB 进一步分为2个亚型, 即RAEB -Ⅰ 型(骨髓原始细胞在5%~9%)和RAEB-Ⅱ 型(骨髓原始细胞在10%~19%)。有学者研究发现原始细胞< 10%的RAEB患者生存率比原始细胞≥ 10%的患者高, 预后也更好[3]; (4)RAEB-T的原始细胞(Ⅰ +Ⅱ )在20%~30%这一分型的治疗与急性白血病中原始细胞(Ⅰ +Ⅱ )> 30%的治疗方案及预后相似, 应将此型划为急性白血病范畴, 而不应列入MDS分型中。因此认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原始细胞下限为20%; (5)也有人认为CMML冠以慢性粒单白血病就应归入慢性白血病一档中, 而不应放入MDS分类中; (6)另新增加了MDS-U(分类尚一时不明确)及5q-综合征(染色体检出5q-)。WHO 2008年对MDS的原始粒细胞< 5%那部分患者的分型诊断标准又进行了修订[4], 主要有两点:(1)提出了1个新的类型“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 , 包括MDS(2001)标准中的“ RA” 以及新提出的“ RN” 和“ RT” ; (2)取消了RCMD-RS。WHO的MDS分型方案与FAB的MDS分型标准虽有些不同, 但病态造血细胞则无重大的修正, 仍和FAB的分型的病态造血标准一样。

本研究112例MDS无论按FAB标准或WHO新的分型方案, 其诊断和分型均依赖骨髓病态造血细胞的观察, 病态造血标准两者一致。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 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第3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158-160. [本文引用:2]
[2] Harris NJ, Jaffe ES, Diebold J, et al.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report of the cli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meeting, airlie house, Virginia, November, 1997[J]. Mod Pathol, 2000, 13(2) : 193-207. [本文引用:1] [JCR: 5.253]
[3] Greenberg P, Cox C, LeBeau MM, et al. International scoring system for evaluating prognosis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J]. Blood, 1997, 89(6): 2079-2088. [本文引用:1] [JCR: 9.06]
[4] 肖志坚. WHO(200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标准[J].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09, 32(2): 109-11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