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毕其华,男,1971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化检验工作。
血清中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是相对分子质量为220 000的大分子蛋白, 不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 而尿中GPDA大多来源肾脏。由于肾脏特别是肾小管中含有较丰富的GPDA, 当肾脏受损时, GPDA便排入尿液, 使尿中GPDA活性升高。因此, 尿GPDA对肾组织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有较大价值, 但由于测定方法不统一以及各个地区人群生活习惯有一定差异, 国内尚无统一和公认的参考范围。我们旨在观察20岁以上健康人群尿GPDA的活性水平及是否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并进一步建立相应的参考范围。
1. 研究对象 2006年至2008年间在浙江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1 909名健康人群, 其中< 20 岁组399名(男210名, 女189名); 20~40岁组512名(男261名, 女251名); 40~60岁组507名(男259名, 女248名); > 60岁组491名(男254名, 女237名)。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肝、肾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排除肾病、高血压、尿路感染等疾病。
2. 样本采集 用一次性塑料尿杯收集被检人员的随机尿, 倒入清洁试管中, 离心后取上清液检测。所有样本均于采集后4 h内检测完毕。
3. 试剂和仪器 尿GPDA活性检测试剂由浙江夸克公司生产, 并使用相配套的标准品和质控品; 仪器为日本OLYMPUS AU-2700生化分析仪
4. 方法及原理 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原理:尿液中GPDA催化底物甘氨酰脯氨酰对硝基苯胺水解, 生成甘氨酰脯氨酸和黄色的对硝基苯胺, 后者可引起规定波长下吸光度的升高, 吸光度升高速率与GPDA活性成正比。单位定义:GPDA每分钟催化底物产生1 μ mol对硝基苯胺为一个酶活力单位, 用U/L表示。为减少尿量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所有尿样本均同时采用日本世诺株式会社生产的氧化酶法试剂盒测定尿肌酐(Cr), 结果以与尿Cr的比值(U/gCr)表示。该法批内变异系数(CV)< 2.4%, 批间CV< 2.7%。计算公式:尿GPDA活性(U/gCr)=尿GPDA(U/L)/尿Cr(g/L)=Cr(μ mol/L)× 0.000 113。
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均以
1. 精密度 (1)批内不精密度:分别选取低值、高值2份不同GPDA活性的尿液样本连续检测20次, 批内不精密度为3.3%; (2)日间不精密度:取同样2份尿液样本每日检测1次, 连续检测20 d, 日间不精密度< 4.2%, 结果见表1。
![]() | 表1 连续监测法检测尿GPDA活性的不精密度(%) |
2. 尿GPDA活性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男、女性别间及各年龄段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尿GPDA活性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及各年龄段尿GPDA活性的参考范围 < 20岁组、20~40岁组、40~60岁组及> 60岁组间两两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 见表3。1 909名健康人群尿GPDA活性呈正态分布, 参考范围用
![]() | 表2 1 909名健康人群尿GPDA检测结果( |
![]() | 表3 1 510名健康人群尿GPDA参考范围( |
GPDA是1966年Hopsu-Havu等[1]发现的一种存在于人体肝、肾组织中的水解酶。当肾脏受损时, GPDA排入尿液, 使尿中GPDA活性升高。张抗等[2]明确显示血清中GPDA含量在病毒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及胃癌等疾病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尿GPDA操作简便、快速、稳定性好、结果准确, 是诊断早期肾小管损伤的敏感而特异的项目。有资料显示尿GPDA是高血压肾损害更敏感的一项早期诊断指标, 其敏感性明显高于尿素、Cr; 与反映肾小管损伤的指标N-乙酰-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比较, 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阳性检出率基本一致; 尿GPDA与NAG、尿微量白蛋白(mAlb)等指标同时检测有助于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诊断[4]; 在肾脏炎症和下尿道感染的定位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能较好的区分肾脏炎症和下尿道感染, 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5]。鉴于尿GPDA检测在临床应用的价值, 以前也有人做过正常尿酶类参考范围调查, 但样本数不多。基于以上原因, 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市1 909名健康人群的调查以探讨健康人群GPDA的参考范围。结果表明性别间及性别间各年龄段组的尿GPDA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与张代民等[3]报道的一致。因此同年龄段的男、女参考范围相同。而不同年龄组尿GPDA活性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有必要设定这4个年龄段的参考范围, 这4个范围依次是< 20 岁:4.5~18.2 U/gCr; 20~40岁:5.2~21.6 U/gCr; 40~60岁:5.8~23.4 U/gCr; > 60岁:6.5~26.5 U/gCr。 另外> 60岁组其尿GPD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 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加, 肾小管对GPDA的分泌增多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大, 尿GPDA活性逐渐上升, 这与肾脏功能的生理变化是相符的。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