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高俊,男,1974,硕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
随着临床实验室检验自动化仪器的广泛应用, 工业化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正逐步引入到临床检验工作中, 检测流程节点监控的需求亦随之提升, 如何对信息化再造, 实现检测流程实时监控, 已成为保证工作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课题之一。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与检验科其他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差别大, 大多数分析检测试验仍以手工为基础, 或手工操作与自动化仪器配合共同完成。其检测过程复杂, 不同样本类型的检测内容不尽一致, 涵括多个检测步骤; 耗时不一, 检测过程从一天到一个多月不等, 致检测步骤需由不同的操作者共同完成。为解决处理流程复杂、检测周期长、操作人员判断个性化等问题, 有必要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对每一个操作程序建立规范的流程监控规则, 针对检测过程中的物件, 以条码标记身份, 并用条码记录鉴定全过程的相关信息[1, 2], 并以相应的规则对各种信息做校验, 及时提示操作者按规范流程检测, 防止各类失误的发生。
根据微生物检测流程, 建立相应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流程的信息系统动态监管, 实现条形码唯一标识的项目申请 → 计费 → 采样 → 核收 → 质控 → 分析前处理 → 分析检测过程 → 审核→ 分析后处理→ 查询的全流程管理, 形成科学规范的信息流控制管理实验室工作流程(见图1)。
系统采用码制128十位的条形码制式, 由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按条码生成规则, 根据医嘱生成包含患者病历号 +年月日时分秒 +医嘱记录号 +校验码的条形码, 与检验医嘱信息建立关联; 由护士校对医嘱或执行医嘱准备容器时, 打印与患者信息和检测项目对应的医嘱条码, 黏贴于各种样本容器表面, 或指令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系统控制的条形码贴管设备, 打印条形码并贴在血样本容器上, 与医嘱惟一对应的条码定义为主条码。LIS根据主条码校验, 按检测项目要求实行样本接收并分配相应检测流程。
具备监控功能的信息系统, 根据检测项目的鉴定流程, 按项目检测要求的子条码生成规则, 分别建立培养、鉴定、药敏、特殊分析等的对应子条码, 实现与主条码对应, 根据流程节点分配子条码。在主条码的基础上, 按样本类型与检测项目的流程, 对相应实验容器分配各级子条码。在各检测步骤关键节点中, 再根据子条码扫描定位每一样本经历的检测过程, 同时提示需继续未完成的检测步骤, 以此提示操作者依规范检测, 防止流程失误。如痰样本的细菌培养鉴定, 盛痰样本的容器贴上主条码, 接收样本后经条码阅读器扫描后, 根据样本类型和检测目的, 在实验室里接种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麦康凯平板, 此时在系统中建立与主条码相关联的3个平行的子条码, 系统实时记录操作者、处理时间、处理方法等信息, 提示接下来的操作步骤和使用平板类型, 经条码打印处理系统打印后分别贴在相应的平板上。
在鉴定流程中如某一步骤到预设时间, 系统按规则校验, 对流程中待处理样本给予关联提示, 动态监管提示执行下一步操作。如中段尿样本培养到24~48 h后, 系统提示观察平板上是否有菌生长, 当扫描相应平板上的子条码, 录入相应观察结果后, 程序提示继续操作步骤, 如未完成的步骤中, 需生成相关的子条码, 信息系统自动按培养、鉴定、药敏、特殊分析的子条码生成规则, 形成与流程步骤相关的子条码, 该子条码在流程中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 使操作者按规范流程执行检测, 防止操作失误。在检测流程进入鉴定和药敏试验时, 系统根据子条码相关信息判断规则, 带出初步鉴定试验结果, 选择鉴定的方法等信息。如在系统程序中选自动鉴定仪, 确认后生成鉴定子条码, 同时扫描录入鉴定卡信息, 确定后程序弹出选择信息框, 操作者按需要选择药敏试验, 选择确定后, 生成同级子条码赋予药敏试验容器上, 同时扫描录入药敏卡信息。确认操作程序后, 手工配好菌液, 放入鉴定和药敏卡, 装入自动鉴定分析仪。待仪器鉴定完成后, 工作人员在仪器上对结果进行审核后, 向信息系统发送鉴定结果信息, 由信息系统按规则进行结果核对, 并通过打印方式发出最终报告。
在鉴定流程中, 通过网络消息和移动短信平台回报监控系统, 密切与临床医生沟通。当有危急值报告[3], 通知补或追加医嘱通过即时通讯, 留言功能, 通知通告功能和无线短线平台与相关医生联系。如血样本培养阳性, 经涂片染色证实后, 通过扫描相应子条码核实后, 输入相应资料发出危急值, 系统程序发出提示报告危急值信息, 同时在鉴定操作过程中, 如有形态学观察的步骤, 在观察结果后应用数码成像设备, 照相并转换成数字信息保存到相应步骤的结果资料中, 同时记录在相应子条码信息中, 只要输入相应的条码, 就可很快调图片资料, 方便查询, 又可供教学使用。
信息系统在院内感染控制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当实验室检测出卫生部规定各类传染病的病原菌时, 如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等, 在结果审核时, 自动提示工作人员向医院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上报, 通过选择确定自动生成上报资料信息, 可防止漏报。当短时间内发现多种症状相同的病原菌感染的病例后, 信息系统智能提示有可能在院内发生流行或爆发, 同时生成预警信息资料报告感染监控管理科,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院感发生。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也要与其他实验室一样建立样本后处理模块[4], 对已完成检测并发出报告的样本, 在系统程序中光标会跳样本后处理栏, 提示对完成的样本的处理。为了保证生物安全, 对所有的在鉴定过程生成的样本和相关物品都要及时处理。需要暂时保存的样本或鉴定中间物品, 扫描相应条形码后归类存放, 系统生成一个条形码记录存放时间、地点、内容和保存时间等信息, 贴在存放容器表面, 如果到了存放期限时, 系统会发出相应提示。实验室会对检测的菌株进行保存, 以方便以后复检或进行流行病原学调查等研究用, 系统可再生成子条码对菌种进行记录和管理, 保证保留菌株的安全。所有有菌的相关物品, 扫描相应各级条形码后选择处理方法, 并在系统中记录最终去向。等后处理执行并确认后, 这个样本的检测流程终止, 最终给这个样本建立了一个完整的“ 档案” , 这个“ 档案” 通过输入条码信息可随时调阅查看。
具备节点监控功能的临床微生物LIS, 利用条形码技术, 在样本检测过程中的的相关节点, 根据样本条码惟一性, 按子条码生成规则为实验容器带出相应子条码, 把不同操作步骤关联起来, 建立信息实时采集和监控管理, 记录每一个操作步骤, 并根据预设的流程引导下一操作步骤, 增加智能化程度并有效减少操作错误, 实现实时节点监控, 保证工作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在整个操作流程中实施条形码管理, 有关样本的一切操作过程都如实详细记录下来, 责任明确, 有据可查, 既能保证患者安全, 又有利于工作人员自我保护, 防范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这个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发挥自动化培养鉴定仪器检测快速的优势, 仪器检测完成有结果时, 立即向信息系统发出信息, 监管系统收到信息后, 通过短信和网络信道通知等形式提醒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整个鉴定流程所需时间减少, 在最短时间内发出结果报告给临床医生参考, 有利提早调整治疗措施, 增加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真正为临床提供全天候和全方位的高效检测服务。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