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碳酸锂治疗的尿红细胞水平分析
孔国强, 果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检与实验中心,北京 100088

作者简介:孔国强,男,1968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血清锂浓度监测工作。

摘要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碳酸锂治疗的尿红细胞(RBC)水平。

方法

随机工作日选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碳酸锂治疗的尿标本118例,在罗氏公司生产的Miditron® Junior尿半自动分析仪上进行分析。

结果

住院碳酸锂治疗组男、女患者尿RBC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尿RBC阳性偏高的比率在男性分别为30.3%和16.1%;在女性分别为42.3%和19.4%。

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碳酸锂治疗患者尿RBC阳性水平显著偏高。

关键词: 碳酸锂; 双相情感障碍; 尿红细胞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06-0475-02
Abstract
Keyword:

碳酸锂是治疗躁狂症的首选药物, 其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又因为锂盐治疗指数低[1], 中毒范围较窄, 所以需要对其进行药物浓度监测。锂离子主要自肾脏排泄, 约80%由肾小球滤过的锂离子在近曲小管与钠离子竞争重吸收。锂的毒性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本实验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锂浓度监测标本进行尿红细胞(RBC)水平分析, 发现存在尿RBC水平显著增高的现象。

材料和方法
一、仪器和试剂

罗氏公司生产的Miditron® Junior半自动反射光电尿分析仪; Biored公司的尿液质控条; Roche Diagnostics公司的尿试剂条; 日本Olympus光学显微镜。

二、标本来源

118例尿液标本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男、女碳酸锂治疗患者, 其中血清锂浓度在0.280.75 mmol/L之间的有92例, 占78%; 血清锂浓度在0.750.95 mmol/L之间的有20例, 占16.9%; 血清锂浓度> 1 mmol/L的为6例, 占5.1%。以及67名正常对照组男、女尿标本全部来自本院职工。

三、方法

Miditron® Junior尿干化学半自动分析仪用尿液质控条进行质控。用1次性尿杯收集晨尿10 mL进行分析, 尿液均不离心。剩余尿液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离心沉淀后取沉渣0.2 mL进行显微镜检测。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以男尿RBC> 11/μ L, 女尿RBC> 23/μ L为阳性, 以上检测在2 h内完成。

四、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检验水平α =0.05。

结 果

结果见表1、2。

表1 男性碳酸锂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尿RBC结果
表2 女性碳酸锂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尿RBC结果

118例碳酸锂治疗组男、女患者尿RBC水平分别显著高于67名健康对照组(P< 0.05, P=0.027, χ 2=5.075), 尿RBC阳性偏高的比率在男性分别为30.3%和16.1%, 在女性分别为42.3%和19.4%。

男性碳酸锂治疗后的患者尿pH值增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P=0.140, t=1.494)。女性碳酸锂治疗后的患者尿pH值增高,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 P=0.277, t=1.098)。锂盐治疗前、后平均pH值男性分别为pH值5.9和pH值6.3, 女性分别为pH值6.3和pH值6.7。

讨 论

碳酸锂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时, 由于起效较慢, 缺乏快速镇静作用, 急性期住院患者多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我们查阅了氯丙嗪、奎硫平、丙戊酸钠等药物不良反应, 均未见尿RBC改变报道, 但是不排除服用碳酸锂的住院患者尿RBC改变与联合用药有关[2]。而治疗组患者尿RBC改变长久而显著, 显示碳酸锂是引起患者尿RBC明显偏高的相对独立因素。

本实验均来自尿RBC阳性而镜检未见RBC的标本, 所以排除了一些病理性因素如肾炎、肾结石、肾肿瘤等血尿对尿RBC水平的影响。镜检阴性同时也排除了菌尿、无机盐等造成的假阳性结果。118例患者均没有使用过维生素C、还原谷光甘肽、硫代硫酸钠、安乃近等药物并且未出现高比重尿, 所以尿RBC假阴性对本组实验影响也不大。

碳酸锂治疗患者尿RBC水平显著增高, 提示临床重视锂盐的毒性[3], 因为碳酸锂几乎全经肾脏排泄, 很容易蓄积在远曲小管RBC内, 其浓度可以是血浆锂浓度的1020倍。又因为锂离子与钠离子在肾脏竞争性重吸收, 保锂排钠[4], 使锂离子浓度进一步增加, 从而改变了碳酸锂治疗患者的尿pH值, 使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 导致Hb外泄, 这也许是患者尿RBC水平偏高的机制。进一步揭示锂盐肾毒性反应的发生规律, 有助于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评估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因此监测尿RBC水平值得临床密切关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Severus WE, Kleindienst N, Seemuller F, et al. What is the optimal serum lithium level in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J]. Bipolar Disord, 2008, 10(2): 231-237. [本文引用:1] [JCR: 4.621]
[2] Machado-Vieira R, Soares JC, Lara DR. A double-blind, rand 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4-week study o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purinergic agents allopurinol and dipyridamole adjunctive to lithium in acute bipolar mania[J]. J Clin Psychiatry, 2008, 69(8): 1237-1245. [本文引用:1] [JCR: 5.812]
[3] Layden BT, Minadeo N, Suhy J, et al. Biochemical and psychiatric predictors of Li(+) response and toxicity in Li(+)-treated bipolar patients[J]. Bipolar Disord, 2004, 6(1): 53-61. [本文引用:1] [JCR: 4.621]
[4] Allen RN, Lipkowski P, Shukla MK. Vibrational analysis of complexes of urate with IA group metal cations (Li+, Na+ and K+)[J]. Spectrochim Acta A Mol Biomol Spectrosc, 2007, 68(3): 639-64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