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输血治疗的方法和安全性研究
唐海飞1, 谢一唯2, 陈秉宇2
1.兰溪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浙江 兰溪 321100
2.浙江省人民医院输血科,浙江 杭州 310014

通讯作者:谢一唯,联系电话:0571-85893270。

作者简介:唐海飞,女,1973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实验室管理工作。

摘要
目的

探讨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输血治疗的方法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8例,筛选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与WM患者相同的红细胞悬液,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配血,同时做患者自身对照,选取凝集小于对照的献血员红细胞,制成洗涤红细胞进行输血治疗以改善贫血。

结果

8例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Hb)值明显高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与同期血液病患者输血后Hb升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追踪溶血指标检测均未显示溶血迹象。

结论

本研究实施的方法对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可以供输血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输血治疗; 巨球蛋白血症; 高粘滞综合征; 安全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05-0400-03
Abstract
Keyword:

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bli-nemia, WM)是一种B淋巴细胞系单克隆恶性增生性疾病, 以骨髓和淋巴结内淋巴样浆细胞浸润和血清中存在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IgM)为特征, 约占所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2%[1]。血液中大量的IgM可引起高粘滞综合征, 从而影响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 往往因配血结果呈主侧阳性而不予输血, 从而使患者贫血状况得不到改善, 甚至延误病情。本研究对8例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输血治疗的情况及对该类患者输血安全性进行了研究。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样本 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住的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8例, 其中男6例, 女2例, 年龄40~79岁。WM诊断均符合文献[2]。同时随机选择8例同期住院的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5例, 女3例, 年龄38~76岁。

2.试剂和仪器 微柱凝胶法所用的抗人球卡(抗Ig+C3d)、低离子液、孵育器、离心机均为瑞士Diamed公司产品; 聚凝胺法所用的试剂盒、离心机为珠海贝索生物有限公司产品; 抗-A、抗-B血清, A、B反定细胞, 抗体筛选和鉴定用谱细胞, 抗-D, 抗-C, 抗-c, 抗-E, 抗-e均为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产品。

二、方法

筛选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与WM患者相同的红细胞悬液2 U, 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同时做患者自身对照, 选取凝集小于对照组的献血员红细胞悬液, 制成洗涤红细胞, 进行输血治疗以改善贫血状况。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均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及有关说明书操作。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组与对照组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b)值比较

8例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输血前Hb值为(50.00± 6.80) g/L, 输血后24 h Hb值为(56.38± 7.85)g/L, 明显高于输血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WM组输血后Hb升高值与同期住院的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表1 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组与对照组输血前、后Hb值比较(g/L)
二、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输血后溶血指标检测结果

输血后1、24和72 h分别检测患者尿常规、血常规和肝功能, 均未显示溶血加重的迹象, 亦无明显迟发性溶血反应发生, 见表2

表2 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输血前后溶血指标检测
讨 论

WM为一种B淋巴样浆细胞增生的免疫增生性疾病, 以分泌大量单克隆巨球蛋白并广泛浸润骨髓及髓外脏器为特点[4, 5]。由于血液中有大量IgM, IgM副蛋白参与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与凝血因子形成复合物, 使血浆中凝血因子功能下降, 同时其对血管壁有直接刺激作用, 从而容易出血。骨髓被异常细胞浸润, 血细胞生成受抑制, 易出血, 因而出现贫血, 因此多数患者因严重的贫血急需进行输血治疗。而大量的IgM副蛋白易相互聚合并与血中其他蛋白结合, 使血浆粘滞性增加, 约10%~30%的患者存在高粘滞综合征[5]。此外, 红细胞膜上包饶有大量蛋白质, 易形成缗钱状排列, 进一步使血粘度增高, 可能干扰血型鉴定, 并造成交叉配血困难。我们对多家省级及地方医院输血科(血库)进行了调查, 对于此类患者配血工作中碰到的主侧阳性问题, 基本上以交叉不合为由, 而不予输血, 从而影响患者的输血治疗, 危及生命。且国内亦鲜有关于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输血对策的报道, 使这一特殊种类患者的输血问题显得尤为棘手。

本研究8例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的输血问题, 因该类患者(用微柱凝胶法检测)抗体筛选阳性(++~++++); 抗体鉴定10谱细胞反应均为阳性(++~++++), 且无明显特异性; 直接Coombs试验阳性(++~++++); 主次侧凝集(++~++++), 于是筛选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与WM患者相同的红细胞悬液, 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盐水法、凝聚胺法均为(+~++), 微柱凝胶法均为(++~++++), 同时做患者自身对照, 结果为:盐水、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选取凝集小于对照的献血员红细胞悬液, 制成洗涤红细胞, 进行输血治疗, 输注时必须缓慢并注意密切观察。

8例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结果显示, 输血后Hb值明显高于输血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WM患者经输血治疗后Hb值升高与同期血液病患者组成的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输血是有效的。对这8例患者的输血后状况进行了追踪。输血后1 h检测患者尿常规, 并抽取血液离心后观察, 均未显示明显异常; 24 h后检测患者的尿常规无明显异常, 血常规和肝功能均未显示溶血加重的迹象; 72 h后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亦未见明显异常, 无明显迟发性溶血反应发生, 说明输血是安全的。同时, 值得一提的是, 输血工作者在给此类患者进行配血工作中, 与自身对照比较时, 若遇到凝集程度相近的情况, 需谨慎对待, 应设法确定排除同种抗体的影响, 且最好挑选凝集小于自身对照的献血员血液, 以确保安全输血。

本研究采用的针对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的配血方法经5年多的临床输血实践证明是有效、安全的, 输血后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贫血病状, 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达到了预期治疗效果, 且无迟发性溶血反应发生, 对解决此类患者输血难的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应用和推广。但对于如何更好的避免同种抗体的影响, 进一步保证该类患者的输血安全, 探索更为合理和安全的方法, 仍值得广大医学工作者的探讨和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Johnson SA, Birchall J, Luckie C, et al.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aemia[J]. Br J Haematol, 2006, 132(6): 683-697. [本文引用:1]
[2] 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385-387. [本文引用:1]
[3] 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 .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3版.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62-265. [本文引用:1]
[4] Owen RG, Treon SP, Al-Katib A, 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definition of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 consensus panel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J]. Semin Oncol, 2003, 30(2): 110-115. [本文引用:1] [JCR: 4.327]
[5] Mehta J, Singhal S. Hyperviscosity syndrome in plasma cell dyscrasias[J]. Semin Thromb Hemost, 2003, 29(5): 467-471. [本文引用:2] [JCR: 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