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2008至2009年新生HBsAg及ALT检测结果分析
钱珺莲1, 吉强2
1.复旦大学校医院,上海 200433
2.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实验诊断科,上海 200438

作者简介:钱臖莲,女,1977年生,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了解复旦大学2008至2009年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情况,为学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分别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和丙酮酸氧化酶法对2008至2009年新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血清HBsAg和ALT检测。

结果

2008和2009年新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3.4%和3.2%;2008和2009年研究生新生HBsAg阳性率(4.3%和4.8%)均分别显著高于本科生(2.4%和1.5%, P均<0.01);2年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新生男性HBsA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女性 ( P均<0.01);2009年本科生新生HBsAg阳性率(1.5%)显著低于2008年(2.4%, P<0.05)。2009年研究生新生ALT的异常率显著高于本科生( P<0.05);2年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新生男性ALT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女性 ( P均<0.01); 2009年本科生新生ALT的异常率(0.9%)显著低于2008年(2.1%, P<0.01)。

结论

2008和2009年研究生新生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本科生;本科生新生ALT异常率逐年降低;本科生新生HBsAg阳性率逐年降低,显现了该年龄段新生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的效果;大学新生检测ALT有助于学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乙型肝炎疫苗; 健康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6.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05-0395-04
Abstract
Keyword:

我国是世界上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约9 300万[1]。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传染病中的发病率居首位[2]。1992至2001年为我国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时期[3]。为了解近2年入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和乙型肝炎免疫预防工作效果, 并为今后制订预防措施、开展乙型肝炎防治提供依据, 本研究对近2年入校的新生HBs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9和2008年复旦大学入学新生。2009年实际体检6 315人, 其中本科生3 070人(男1 504人, 女1 566人), 研究生3 245人(男1 720人, 女1 525人), 2009年本科生新生年龄(18.13± 0.72)岁, 2009年研究生新生年龄(25.44± 4.22)岁; 2008年实际体检6 071人, 其中本科生3 075人(男1 511人, 女1 564人), 研究生2 996人(男1 520人, 女1 476人), 2008年本科生新生年龄(18.10± 0.61)岁, 2008年研究生新生年龄(25.28± 4.19)岁。

二、方法

对入学新生在入校2周内采肘静脉血5 mL, HBsAg检测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 试剂由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为200908033/2.5; ALT测定采用丙酮酸氧化酶法, 试剂由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为20095808, ALT> 42 U/L为异常, 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并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三、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率的比较用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 呈正态分布的2组数据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HBsAg检测结果

1. 2008和2009年新生HBsAg的阳性率 2008和2009年新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3.4%和3.2%。2009和2008年研究生新生HBsAg阳性率均高于本科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2009年本科生新生HBsAg阳性率低于2008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09年研究生新生HBsAg的阳性率与2008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复旦大学2008至2009年新生HBsAg检测结果

2. 2008和2009年新生不同性别间HBsAg阳性率比较 2008至2009年入校本科生新生总体HBsAg阳性率为2.0%, 其中男、女生阳性率分别为2.7%和1.3%, 男、女生间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57, P< 0.01)。2008至2009年入校研究生新生总体HBsAg阳性率高达4.6%, 其中男、女生阳性率分别为6.1%和2.9%, 男、女生间HBsAg阳性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 2=36.00, P< 0.01)。

二、ALT检测结果

1. 2008和2009年新生ALT异常率 2008和2009年新生总体ALT异常率分别为1.9%和1.2%。2009年研究生新生ALT异常率高于本科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08年研究生新生ALT异常率与本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009年本科生新生ALT异常率较2008年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009年研究生新生ALT异常率与2008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复旦大学2008至2009年新生ALT检测结果

2. 2008和2009年新生不同性别ALT异常率 2008至2009年入校本科生新生总体ALT异常率为1.5%, 其中男、女生异常率分别为2.5%和0.5%, 本科生新生男、女生间ALT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3.87, P< 0.01)。2008至2009年入校研究生新生总体ALT异常率为1.5%, 其中男、女生间异常率分别为2.5%和0.4%, 研究生男、女生间ALT异常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 2=49.46, P< 0.01)。

3. ALT异常者平均水平 2008年入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ALT异常者平均水平分别为(58.21± 12.33)和(62.75± 12.34) U/L, 2009年入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ALT异常者平均水平分别为(60.67± 11.21)和(63.89± 13.70) U/L, ALT的异常水平在年间和受检人群之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三、HBsAg阳性合并ALT异常人数

2008年入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HBsAg阳性合并ALT异常者分别为8例和6例; 2009年入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HBsAg阳性合并ALT异常者分别为1例和0例。

讨 论

复旦大学2009和2008年新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3.2% 和3.4%, 明显低于全国15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8.57%)[1], 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校、社会、家庭逐渐重视了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和乙型肝炎的预防工作。入学新生的HBsAg阳性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与Coursaget等[4]的结论一致。这可能是因为HBV基因与Y染色体基因有某些相似片段, 以至男性机体将HBV视为自身基因, 感染后导致免疫耐受, 容易形成慢性携带[4]。此外也可能与男性自我保护意识较女性差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才开始陆续逐步开展乙型肝炎计划免疫工作, 并从1992年起, 我国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 接种对象多为成人和在校儿童, 从2002年开始, 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这2届本科生新生正好处于免疫接种显现成效的时期, 而由于研究生新生年龄跨度比较大(1445岁), 绝大多数是在我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管理启动时间之前出生, 故2009和2008年新生HBsAg阳性率研究生均显著高于本科生, 这更说明我国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是控制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5], 随着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将使HBsAg携带者日趋减少, 不再列入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本研究数据看, 2008至2009年本科生新生HBsAg阳性率和ALT 异常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HBsAg携带合并ALT异常的例数极少, 表明HBsAg阳性者中绝大多数并没有明确的肝损伤。复旦大学2次体检中有极少数新生ALT异常水平达到100 U/L以上, 绝大多数ALT异常者属于轻度升高[5]。2008年复旦大学参检新生ALT异常者113人, 其中99人通过复查ALT或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指标合格后给以注册, 11人确诊为“ 乙型肝炎” , 经及时治疗好转后, 给予注册, 2人确诊为“ 慢性乙型肝炎” , 由本人申请办理保留入学资格手续, 另有1人自动申请办理退学。2009年复旦大学参检新生ALT异常者74人, 其中73人通过复查ALT或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指标合格后给予注册, 1人确诊为“ 乙型肝炎” , 经及时住院、门诊治疗好转后, 给予注册。

校医院根据2年入校新生HBsAg和ALT体检资料分别对2008和2009年入校新生中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均阴性者进行了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接种率分别达97.3%和95.5%)。复旦大学对入校新生中检测HBsAg阳性者, 给予正确的心理辅导, 使其能正确认识乙型肝炎, 自我监测, 自我护理, 同时消除其家庭、老师和同学的“ 乙肝歧视” 心理,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HBsAg和抗-HBs均阴性者, 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提高他们的免疫水平, 以降低HBV感染的概率, 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重要和有效的措施。尤其是针对新生, 开展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课、咨询、讲座等多种方式的宣传, 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 消除“ 乙肝歧视” 并广泛开展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建立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注射的随访制度, 是保障学生健康的一项重点工程, 对个人、集体、社会、国家均有意义, 值得社会各方面关注。我国卫生部于2009年10月10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 正制订取消体检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指导意见[3], 拟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项目, 并指出这不会影响他人健康, 也不会造成乙型肝炎的传播。同时“ 指导意见” 还在入学、就业体检中保留ALT检查项目以及评价肝脏功能, 并指出其比检测HBV感染5项血清学指标更具有流行病学和临床参考意义。测定ALT的活性水平对急性肝炎、潜伏期肝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6]。我们认为, 取消体检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的同时保留ALT检查项目对于消除“ 乙肝歧视” 并保障学生健康尤为重要, ALT水平异常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 只有通过体检才得以发现, 并得到及时治疗。入学体检能及早了解学生的肝功能情况和乙型肝炎免疫状态,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防护措施, 对保障学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为及时了解学生HBV感染状态和肝功能, 在做好体检资料的保密工作的前提下, 高校新生入学时仍有必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对于肝功能异常的学生, 应该找出原因, 看是否因HBV感染所致还是其他疾病导致, 并积极干预。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8, 23(10): 7. [本文引用: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卫生部公布2009年9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EB/OL]. (2009-10-10)[2009-11-21].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s3582/200910/43104.htm. [本文引用: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乙肝病毒携带者办理食品行业健康证和规范健康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情况[EB/OL]. (2009-10-10)[2009-11-21].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emlfiles/mohbgt/s3582/200910/43103.htm. [本文引用:2]
[4] Coursaget P, Yvonnet B, Chotard J, et al. Age-and sex-related study of Hepatitis B virus chronic carrier state in infants from an endemic area (senega1)[J]. J Med Virol, 1987, 22(1): 28-29. [本文引用:2] [JCR: 2.373]
[5] 冯桂建. 如何解读“转氨酶”升高[J]. 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 2009, 12(6): 31-32. [本文引用:2]
[6] 郝青云. 北京大学2003年新生HBV携带及ALT情况调查[J]. 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6, 3(1): 1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