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812株临床常见细菌耐药性分析
黄卫春, 张蓓, 徐翀, 傅启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检验科,上海 200127

通讯作者:傅启华,联系电话:021-38625568。

作者简介:黄卫春,女,1973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院内临床分离菌对各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方法

药物敏感性试验采取纸片扩散法,参照2007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判断药敏结果。耐药性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

结果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集首次分离细菌3 81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40.2%,革兰阴性菌占59.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11.1%和86.7%,无万古霉素耐药株;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7.3%和35.1%;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最低(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6.3%和76.8%;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9.2%;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1.8%和20.4%,共检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2株。

结论

患儿分离的细菌耐药性比较严重,应引起关注。

关键词: 细菌; 耐药性; 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05-0387-04
Abstract
Keyword: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细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了解并分析院内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现状, 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本研究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临床分离的3 812株细菌及其耐药性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菌株来源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分离菌株, 包括各科住院患儿和门诊患儿的分离菌株(排除同一患儿相同部位重复菌株), 共3 812株。

2.细菌鉴定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鉴定仪鉴定菌种。

3.培养基和药敏纸片 试验所用培养基为上海伊华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药敏纸片为英国Oxoid或美国BBL 公司产品。

二、药敏试验

采用2007年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1]。药敏试验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粪肠球菌(ATCC 29212)和大肠埃希菌(ATCC 35218)。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测采用CLSI 2007版推荐的纸片筛选法和酶抑制剂增强纸片确认法。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检测采用CLSI 2007版推荐的头孢西丁纸片法。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细菌构成

3 812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 531株, 占总菌株数的40.2%; 革兰阴性菌2 281株, 占总菌株数的59.8%。从监护室等重症病区分离病原菌2 504株(占65.7%), 普通病区共分离病原菌977株(占25.6%), 门诊共分离病原菌331株(占8.7%)。细菌在各类标本中的分布为:呼吸道56.9%、血液24.2%、尿液8.1%、脓液等各类分泌物7.9%、各种无菌体液(脑脊液、骨髓液、胸水以及腹水等)1.9%。最常见的菌种呼吸道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占24.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8.1%、大肠埃希菌占14.5%; 尿液中大肠埃希菌占48.2%、肠球菌属占18.2%、肺炎克雷伯菌占13.0%; 脓液等各类分泌物中大肠埃希菌占37.4%、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4.9%、铜绿假单胞菌占12.6%; 血液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占74.4%、肠球菌属占7.6%、大肠埃希菌占3.9%。

二、革兰阳性球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1.葡萄球菌属 47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11.1%, 746株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86.7%。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5.5%和82.8%。除青霉素外, MSSA和MSCNS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较低, 而MRSA和MRCNS对上述药物的耐药率显著增高。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见表1

2.肠球菌属 肠球菌属中分离较多的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两者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7.3%和35.1%, 对利福平和四环素也有较高的耐药性。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肠球菌。见表1

3.肺炎链球菌 该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 但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8.5%和96.4%。见表1

表1 革兰阳性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三、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1.肠杆菌科细菌 各种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都十分敏感;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的检出率分别为66.3%和76.8%, 产ESBLs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除碳青霉烯类外)均高于非产酶株。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对环丙沙星都很敏感, 而对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都很高。见表2

表2 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2.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 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但该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到19.2%。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的菌株数有上升的趋势, 且耐药性上升趋势十分明显, 大量泛耐药(所有药敏试验结果为耐药)的菌株被检出。在本组数据中有22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被检出, 均来自呼吸道标本。该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左氧氟沙星和米诺环素都很敏感。见表3

表3 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常见病原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 提示儿童以呼吸系统的感染为最常见。血培养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多见, 这与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大致相近[2]

MRSA与MRCNS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11.1%和86.7%, MRSA检出率明显低于成人医院, 而MRCNS检出率与成人医院大致相仿[2]。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但已有文献报道出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3]以及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有所增高[4]。因此今后极有必要加强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的监测, 同时严格限制糖肽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 因为长期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MRSA在其选择性压力下可以产生VRSA。肠球菌属也是目前医院感染的主要革兰阳性病原菌之一, 本组监测中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低, 屎肠球菌对氯霉素和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两者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7.3%和35.1%, 提示上述菌株采用庆大霉素联合氨苄西林无协同抗菌作用, 因此临床治疗前一定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决定是否联合用药。他们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敏感性均为100%, 未发现耐药。但已有报道耐利奈唑胺的肠球菌属多数出现在曾接受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万古霉素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5], 所以今后要加强监测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对肺炎链球菌来说, 虽然美国胸科协会指南建议将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作为门诊患者的一线用药, 但根据本组数据显示该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很高, 因此临床可以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经验用药方案。

ESBLs是国际上研究最活跃的酶类之一, 本组2年间的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表明,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66.3%和76.8%, 略高于上海其他2家儿科医院的检出率[2], 这可能与各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和专科设置不同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上述产ESBLs菌株感染均不宜采用第3代或第4代头孢菌素治疗[6]。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ESBLs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仍保持高度敏感性, 可选择此类药物治疗。本研究显示, 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中, 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 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19.2%, 其耐药机制主要与该类菌高产AmpC酶、产金属酶(MBL)、外膜渗透性降低及对抗菌药物的主动泵出机制有关[7]。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21.8%, 其中泛耐药菌株达22株, 并大多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20例/22例)的患者中, 这可能与重症监护病房各种导管、插管、机械通气的应用增多有关。目前多数主张对泛耐药革兰阴性杆菌采用多黏菌素与其他药物的联合治疗[8]。但本次检测药物中未包括多黏菌素类药物, 此类药物有比较显著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 所以儿科临床用药必须谨慎。

抗菌药物的应用对儿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耐药菌急剧增多和迅速播散, 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困难, 对儿童的影响尤为突出, 可导致儿童某一器官残疾甚至死亡[9]。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督管理,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有效遏制耐药性的增长。同时注意医院感染的控制, 防止医院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菌株的传播。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 ards Institute. Performance stand 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fif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 M100-S17, CLSI, 2007. [本文引用:1]
[2] 朱德妹, 张婴元, 汪复. 2007年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6): 401-410. [本文引用:3]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Prevention(CDC). Staphylococcus aureus resistant to vancomycin-United States, 2002[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2, 51(26): 565-567. [本文引用:1]
[4] Sakoulas G, Moellering RC Jr. Increasing antibiotic re-sistance among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s[J]. Clin Infect Dis, 2008, 46(Suppl 5): S360-S367. [本文引用:1] [JCR: 9.374]
[5] Dobbs TE, Patel M, Waites KB, et al. Nosocomial spread of Enterococcus faecium resistant to vancomycin and linezolid in a tertiary care medical center[J]. J Clin Microbiol, 2006, 44(9): 3368-3370. [本文引用:1] [JCR: 4.068]
[6] 汪复.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J].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5, 5(1): 1-3. [本文引用:1]
[7] 董方, 张美和, 宋文琪, . 儿童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6): 380-383. [本文引用:1]
[8] Rahal JJ. Novel antibiotic combinations against infections with almost completely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Acinetobacter species[J]. Clin Infect Dis, 2006, 43(Suppl 2): S95-S99. [本文引用:1] [JCR: 9.374]
[9] McCracken GH Jr.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pneumonia[J].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0, 19(4): 373-377. [本文引用:1] [JCR: 3.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