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彦春,女,1983年生,硕士,主要从事肝病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研究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
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65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第1、3、5、15、30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变化。
结果介入治疗后第1天,PT、APTT较介入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应加强观察,尤其在介入治疗早期,及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尤其对于Child C级的患者更应该注意。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blood coagulation indicator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before and afte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MethodsThe changes of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thrombin time (TT), and fibrinogen (FIB) content were determined by automated coagulation analyzer in 65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before treatment and in the 1, 3, 5, 15 and 30 days after intervention treatment.
ResultsIn the first day of the intervention, the levels of PT and APT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
Before and after observation treatment, coagulation indicators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especially the patients like Child A Group, should be determined, particular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treatment, in order to prevent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目前,肝癌患者虽然首选治疗方法仍是手术切除,但由于原发性肝癌(HCC)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一旦确诊已属中晚期,能手术切除者仅占10%~15%。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已成为不宜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疗法[ 1],可明显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2, 3]。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大都有凝血机制的变化,而临床上普遍重视的是患者是否会出现红、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或增多,肝癌介入治疗前后患者凝血机制发生的变化却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我们就有关介入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作了动态检测和观察。
原发性肝癌组:65例,其中男49例,女16例,年龄34~85岁。均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患者,经甲胎蛋白(AFP)加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或磁共振(MRI)以及造影检查等确定诊断,其中肝功能Child A级者25例、Child B级者30例、Child C级者10例。58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AFP≥400 mg/mL者45例。正常对照组:30名,其中男19名,女11名,年龄28~72岁。为健康在职或离退休人员,排除慢性肝病、糖尿病、以及血液性疾病。以上2组成员受检前2周内均无吸烟及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史。
应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插至肝总动脉造影后,观察肿瘤血供情况,并将导管选择性插至肝固有动脉或其分支,并注入氟脲脱氧核苷(FUDR) 500~750 mg、顺铂(CDDP) 40~60 mg,后用液态碘油5~15 mL+MCC10 mg栓塞。 清晨7点左右空腹静脉采血,尽量不用止血带,取静脉血1.8 mL,加入含有0.2 mL枸橼酸钠的抗凝剂专用试管中,3 000 r/min(离心半径15 cm),离心15 min,取血浆测定。所用仪器为法国STAGO公司STA-R全自动血凝仪,所用试剂为其配套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测定试剂盒,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检测治疗前1 d及治疗后第1、3、5、15、30天,观察凝血指标的变化
数据均用
1. PT 指标的变化 介入治疗后第1天时P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后第3天PT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介入治疗后第5天以后PT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APTT指标的变化 介入治疗后1、3、5 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介入治疗术后第15、30天与治疗前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FIB指标的变化 介入治疗术后第3、5天的FIB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术后第1天各组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ld A组术后第5天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ld B组15 d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ld C组直到术后15 d都是升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肝脏疾病时PT、APTT、TT、FIB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同时检测4项凝血指标能比较全面了解肝病时凝血因子的减少程度,可以帮助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以及由此掌握临床治疗的指征,并对预防出血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诊断和治疗肝病时凝血指标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
正常机体有生理性止血、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这些系统处于相互制约、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血管内血液流通。本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治疗后第1天,PT、APTT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升高。其原因考虑可能为:(1)HCC患者既有肝病患者的某些凝血特点,又有恶性肿瘤患者常有的高凝特征[ 4],肿瘤细胞可激活血小板和FIB引起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出现血栓形成、出血、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5];(2)HCC患者体内存在多种促凝因素,介人手术操作本身以及栓塞剂、造影剂和化疗药物的刺激使血管内皮及肝细胞损伤;(3)肿瘤组织大量坏死,释放出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最终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凝血指标的延长,部分患者可能导致DIC的发生。
而第5天表现为PT值较介入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说明经介入治疗后5 d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有所改善,可能因为肝癌细胞受抑制或杀灭,细胞异常促凝分泌物减少[ 6],以及凝血因子消耗减少,合成增加,及肝细胞的再生[ 7]有关,从上表结果可以发现虽然在第5天以后凝血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改变,但可以看到各指标都有一个连续的改善过程,说明介入治疗能够促进凝血指标的改善,同时结果也显示PT是凝血指标中早期检测的最敏感的指标。我们比较了 Child分级各组PT变化结果显示,随着Child分级其异常程度逐渐加重,尤其Child C级的患者术后30 d 凝血指标都未较治疗前改善。因此介入治疗早期尤其对于Child C级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凝血指标的变化,即早进行抗凝治疗对于预防术后DIC等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FIB 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在组织坏死和炎症时,FIB 的含量会在短时间内积聚升高。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到FIB在介入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比较含量明显降低,和所选的大部分肝癌患者大都伴有肝硬化有关,而FIB在术后第3、5天时却较术前有明显的升高,可能与化疗药物、阻断肿瘤供血、以及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引起肿瘤细胞大量坏死的同时也引起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炎性反应有关[ 8]。
以上表明凝血指标可作为肝癌患者TACE术后病情进展,以及治疗效果及预后较敏感和有效的判断指标。HCC患者存在病理性高凝状态,介入治疗使之进一步加重,这种加重主要发生在介入手术后早期,表明介入治疗本身是导致DIC的一种强烈诱因。因此,对于HCC行TACE术的患者,除了掌握手术指征,选择最佳的介入治疗方式、时机之外,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对于预防术后并发症等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凝血4项指标仅作为凝血机制的初筛检查,有其不足,还需要积极开展其他的更灵敏、特异的指标或与其他指标联合检测,对患者观察病情,判断预后及指导临床用药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而客观、准确的评价肝癌患者在TACE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凝血功能状况。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