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孟予城,男,1974年生,硕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肿瘤免疫研究。
通讯作者:杨继清,联系电话:0316-2834003。
2009年3月18日首发于墨西哥城的甲型H1N1流感, 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性强, 已呈全球流行趋势[1], 而有关甲型H1N1流感毒株所引起疾病临床特征的资料较少。因此, 我们对廊坊市9月份暴发流行的121例临床确诊病例的静脉血白细胞参数进行了分析, 以丰富该病的临床资料。
124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均为河北省廊坊市2009年9月4日至9月17日发生H1N1暴发疫情的6所高校的在校学生, 符合入组标准的有121例, 来自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其中男67例, 女54例, 汉族116例, 其他民族5名。
采用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CD-1800三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静脉血白细胞参数。稀释液(批号A0830)、冲洗液(批号C0225)、溶血剂(批号B0387)由烟台卓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全血质控物(批号255-3904)由天津美德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干燥抗凝剂真空采血管由山东成武华通医用制品厂生产。全部试剂按照要求储存, 在有效期内使用。
1.患者入组标准 所有入组患者均具有下列(1)并同时符合(2)、(3)中的1项或2项。(1)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新型H1N1病毒核酸阳性; (2)体温(腋温)﹥37.2℃; (3)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以及呕吐和/或腹泻等流感样症状中的1项或多项[2]。
2.排除标准 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作为纳入病例。(1)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精神性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服用影响骨髓造血功能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药物者; (2)患者在患H1N1流感后并发细菌性感染和/或有其他重要脏器并发症发生。
3.静脉血白细胞参数的判定标准 患H1N1流感后静脉血白细胞升高或降低的判断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以下简称操作规程)的相关参考范围进行判定。男:6.03× 109/L, 95%可信区间(CI):(3.79~9.15)× 109/L; 女:5.89× 109/L, 95%CI:(3.69~9.16)× 109/L[3, 4]。
4.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 初次治疗前, 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1.5 mL到含EDTA-K2干燥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内, 随即颠倒混匀。取血后室温保存, 4 h内上机检测完毕。
5.质量控制 全部检测由经过培训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承担, 实验前使用配套标准品进行仪器校准, 同时使用配套质控品进行室内质控。
全部数据使用EPI 3.5.1建立数据库, 以
在121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有37例出现白细胞降低, 发生率为30.58%, 有1例白细胞升高, 发生率为0.83%。白细胞最高值为9.3× 109/L。
甲型H1N1流感患者静脉血细胞各项参数的检测结果见表1。
甲型H1N1患者静脉血细胞参数与文献中正常人群相应参数的比较[3, 5]见表2。
![]() | 表1 甲型H1N1流感患者静脉血白细胞各项参数(三分类)的检测结果 |
![]() | 表2 甲型H1N1患者静脉血白细胞参数与文献中正常人群相应参数的比较 |
在37例白细胞降低的病例中男性23例, 发生率为34.33%, 女性14例, 发生率为25.93%。2组白细胞降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986, P=0.321)。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实践中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白细胞计数、分类以及相关参数分析, 是及时了解机体生理、病理变化最敏感的指标之一。而白细胞参数的正常参考范围(95%CI)受到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地域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3~5]。在疾病状态时, 会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不同的改变, 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对于甲型H1N1流感患者而言, 在排除患者原发基础性疾病和后续并发症影响的情况下, 该病的早期白细胞计数表现为正常或降低。样本均值和95%CI与国内同系列血液分析仪所得健康成人的均值和95%CI相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也明显低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所确定的相应标准。
本研究中甲型H1N1患者白细胞降低的发生率为30.58%, 高于相关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如果以4.0× 109/L的标准去衡量, 这一发生率将更高[6, 7]。本研究中白细胞升高的发生率远低于文献报道的数据。如果以10.0× 109/L的标准去衡量, 则没有白细胞升高的病例出现。这一结果应与民族、种族、入组年龄的差异有关, 同时也受到了研究对象基础性疾病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的影响。而导致本次流感全球流行的H1N1病毒株所致疾病在早期成年人群中静脉血白细胞变化的主要总体趋势应是正常或减低。具体到患病个体, 患病前后静脉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还有待于通过自身对照试验来研究确证。
在不同性别的分析对象中, 白细胞降低的发生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说明性别差异不是甲型H1N1流感患者白细胞的影响因素。
LYM%、MID%、GRAN%这3个白细胞分类的相对参数与文献中的相应参数相比较, LYM%减低、MID%升高、GR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中相应参数的比较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MID%≈ 单核细胞百分比(MON%)+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3]。这可能与甲型H1N1病毒早期诱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凋亡后抑制单核细胞凋亡的作用有关[8~10], 相应的体内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中性粒细胞虽然相对百分率变化不大, 但是由于静脉血白细胞总数下降, 其绝对数也会降低。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