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淑会,女,1974年生,学士,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化检验工作。
对氧磷酶(paraoxonase, PON)家族是由PON1、PON2、PON3组成的。三者在分子结构、基因结构及生物学特性上都有很多相似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PON1具有抗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作用, 在抑制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目前对PON1活性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日益重视。我们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PON1 Q/R192基因多态性及活性, 探讨PON1在AMI发生发展中的临床价值。
选择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泰山医学院附属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确诊的AMI急性期患者65例, 男43例, 女22例, 年龄32~68岁, 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同期选择临清市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70名作为对照组, 男42名, 女28名, 年龄35~71岁。AMI急性期患者和对照组均无呼吸系统疾病、肝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肾病、糖尿病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1.试剂 TaqDNA聚合酶、三磷酸脱氧核苷(dNTPs)(美国Promega公司), AiwI限制性内切酶(英国NEB公司), 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美国Promega公司), 引物 (上海生工)。
2.仪器 美国Bio-Rad PE2400聚合酶链反应(PCR)仪; 德国 Herolab UVT-28凝胶成像系统; DYY-7B型电泳仪(北京市六一仪器厂); 低温冰箱(青岛海尔); KDC-1042离心机(安徽科大创新有限公司中佳分公司)。
1.DNA提取 被检者于清晨空腹取静脉血3 mL, EDTA抗凝, 用TKM法提取基因组DNA。
2.PCR 扩增包含PON1-192位点的基因片段。上游引物5'-TATTGTTGCTGTGGGACCTGA G-3', 下游引物3'-CACGCTAAACCCAAATACATC TC-5'[3]。PCR反应体系:总体积50 μ L, DNA模板1.0~2.0 μ g, 4× dNTP 20 nmol/L, 10× PCR buffer 5 μ L, Tag DNA聚合酶1 μ L, 加无菌双蒸水至终体积50 μ L。扩增条件: 94 ℃预变性5 min, 94 ℃变性1 min, 61 ℃退火1 min, 72 ℃延伸1 min, 循环35个周期, 72 ℃延伸10 min。PCR扩增产物片段长度为99 bp, 使用含0.5 μ g/mL EB的1.8%琼脂糖凝胶电泳, 以相对分子质量20~500 bp Marker为标准检测扩增产物, 紫外线投射仪下观察结果。
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ELP) 取PCR产物10 μ L, Alw I限制性内切酶1.6 μ L, 10× buffer 2.5 μ L, 加无菌双蒸水至终体积25 μ L。混匀后, 37 ℃水浴4 h, 酶切产物采用含0.5 μ g /mL EB的3%琼脂糖凝胶电泳。
被检者均于清晨空腹经肘前静脉取血1 mL, 立即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分光光度法。取反应缓冲液(CaCl2 2 mmol/L, Tris-HCl 0.1 mmol/L, pH值8.0)2.6 mL, 加入5 mmol/L酚乙酸酯300 μ L, 于25℃水浴预温20 min。加入1∶ 10稀释的血清100 μ L, 反应90 s后加0.5 mmol/L EDTA-Na2 200 μ L终止。用分光光度计于波长270 nm处测定吸光度值, 同时设立血清对照和底物对照, 通过公式计算PON1活性。
计量资料数据采用
AMI组与对照组间PON1 Q/R192位点QQ、QR、RR 3种基因型(见图1)及Q、R 2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 | 表1 AMI组与对照组PON1 Q/R192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例(%)] |
AMI组PON1活性为(78.56± 16.69) U/mL, 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18.65± 30.25)U/mL](P< 0.01)。
AMI组与对照组不同PON1 Q/R192基因型间血清PON1活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AMI组内及对照组内PON1 Q/R192不同基因型间血清PON1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 | 表2 不同PON1 Q /R192基因型者间血清PON1活性的比较 ( |
AMI发生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涉及诸多机制, PON1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PON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类与高密度脂蛋白(HDL)结合的芳香酯酶。PON能催化磷酸酯键的水解, 亦可参与脂质过氧化物的降解, 保护LDL免受氧化修饰, 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1]。PON1基因在192位及55位存在2个多态位点, 国外研究显示PON1 Q/R192多态性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5]。但国内报道[6]中国汉族人PON1 Q/R 192等位基因与冠心病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显示AMI组与对照组间PON1 192位点QQ、QR、RR 3种基因型及Q、R 2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PON1 Q/R192基因多态性与AMI的发生没有相关性, 这可能与本研究的例数太少有关。
AMI发病率越来越高, 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机制, 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后, 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在此基础上导致AMI的发生。公认血清HDL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并认为主要是通过其上的某种酶来抑制脂质的过氧化达到此种功能。近年发现, 血清PON1在体内通过与载脂蛋白A1(apo A1)结合进而与HDL紧密结合。体外实验证实, PON1可以防止HDL的氧化修饰, 而经氧化修饰的HDL其脂质(主要是磷酯和胆固醇酯)和apo A1发生改变, 引起一系列理化性质的改变, 使HDL丧失了原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而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另外PON1能保护LDL免受氧化修饰, 降低体内氧化型LDL水平, 并且PON1可以破坏和减少LDL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溶血磷脂。Mackness等[7]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血清低PON1活性的个体比高PON1活性个体具有更大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本研究显示AMI组血清PON1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表明血清PON1活性测定为预测AMI的发生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提高血清PON1活性可能是预防AMI的有效措施之一。另外研究发现血清PON1活性与基因多态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不同基因型对血清PON1活性影响不大, 充分证明血清PON1活性对AMI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基因多态性更重要。在引起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 低血清PON1活性和浓度比PON1的多态性起着更加决定性的作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