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高绪锋,男,1977年生,硕士,主管技师, 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研究。
淋巴结核(lymphoid tuberculosis)是由结核杆菌感染淋巴结后导致的一种慢性炎性疾病, 是常见的肺外结核病, 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多, 结核杆菌在淋巴内大量繁殖, 并产生郎格罕巨细胞、类上皮细胞等一些特殊的细胞学变异。现阶段临床上常规采用的是针吸细胞学诊断法, 简便、快捷。我们对100例非肿瘤性淋巴结病变穿刺物进行细胞学检测, 同时进行抗酸染色检查, 发现两者可以相互补充。
标本来自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六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非肿瘤性淋巴结病变患者, 共100例。
常规消毒患者肿大的淋巴结, 选用10 mL一次性注射器, 挑选有意义肿大淋巴结, 进行多方位穿刺抽吸取材, 每次淋巴结穿刺涂片2张, 其中一张用瑞氏染色法做细胞学检查, 另一张直接涂片抗酸染色[1], 找抗酸杆菌。
细胞形态学检查依据细胞形态学特征诊断。细菌学为萋-纳氏染色法, 均采用热染法, 按全国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 油镜下100 个视野找到3 条抗酸杆菌为阳性, 未见为阴性。100例淋巴结穿刺细胞学分型和不同时期抗酸染色检测结果见表1, 淋巴结核细胞学和抗酸杆菌阳性见图1、2。
![]() | 表1 100例淋巴结细胞学分型和抗酸染色结果 |
淋巴结穿刺根据细胞学表现特点不同依次分为5个不同时期, 分别为:(1)增殖性反应期: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少数组织细胞、原幼淋巴(> 10% , < 30% ), 类上皮样细胞偶见; (2)淋巴结节期: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少数组织细胞、原幼淋巴, 类上皮细胞少见; (3)结核结节期:类上皮细胞、结核结节和郎格罕巨细胞最多, 坏死组织和破碎细胞可见; (4)淋巴结核干酪型:以郎格罕巨细胞、坏死组织和破碎细胞最多, 类上皮细胞、结核结节可见; (5)纤维素增殖期:结核如经过治疗, 淋巴结成分发生改变, 淋巴结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细胞增生代替淋巴细胞。
结核杆菌感染淋巴后, 产生特殊的细胞学改变, 如郎格罕巨细胞的出现对于淋巴结核具有较为肯定的诊断价值, 类上皮细胞在淋巴结中的产生是结核杆菌在淋巴结内繁殖而出现的细胞学改变, 是细胞学诊断淋巴结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类上皮细胞可同时出现在某些炎症的细胞学变化之中。因此, 仅仅依靠类上皮细胞而诊断淋巴结核可能导致误诊; 另外, 由于淋巴结核干酪型没有任何细胞学改变, 与癌性、瘤性和脓性等引起的各类坏死难以区别, 所以更容易导致误诊[2], 必须结合其他的辅助检查方可确诊, 如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旧结核菌素(old tuberculin, OT)/纯结核菌素(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等检测, 其中抗酸染色在淋巴结核诊断中方法简单、快速、经济、特异性较高, 符合我国国情, 对基层医院特别实用。涂片染色阳性只能说明抗酸杆菌存在, 不能区分是结核菌还是非结核分支杆菌。结核菌培养敏感性高于涂片镜检法, 可直接获得菌落, 便于与非结核分支杆菌鉴别, 是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 但培养周期长, 不适合实验室常规检查。由于我国非结核分支杆菌病发症较少, 故检出抗酸杆菌对诊断结核病有极重要的意义。因此穿刺细胞学在诊断淋巴结核时, 常规须同时进行直接涂片抗酸染色, 以便查找抗酸杆菌, 用以支持细胞学检验结果, 特别对于淋巴结核干酪型的诊断, 只有通过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法查找到抗酸杆菌后方能确诊。
本研究100例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中, 增殖性反应期6例(6%), 淋巴结节期12例(12%), 结核结节期44例(44%), 干酪样坏死期38例(38%), 纤维素增殖期未见到, 可能和收集的病例还不够多有关。44例结核结节期标本穿刺涂片抗酸染色仅2例阳性, 阳性率为4.55%, 38例干酪样坏死期标本穿刺涂片抗酸染色36例阳性, 阳性率最高, 为94.73%, 其他时期均未检出抗酸杆菌。这可能和抗酸杆菌在淋巴结核不同时期的存在与否, 穿刺时针头是否穿刺到结核杆菌所在部位有关; 另外抗酸染色的敏感性不是很高, 微量的抗酸杆菌存在时检测不出来。
本研究应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和抗酸染色相结合诊断淋巴结核, 取材简单快速、创伤小、定位准确、结果准确可靠、经济实用, 适合淋巴结核各期、各型诊断, 为淋巴结核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合理准确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诊断途径和方法。穿刺细胞学虽然可作为淋巴结核诊断的依据之一, 但并非是金标准, 抗酸染色在淋巴结核诊断中方法简单、快速、经济实用、特异性较高, 二者相结合具有优势互补作用。
综上所述, 干酪坏死型的细胞学检验与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法结果符合率较高, 为94.73%, 与王永才等[3]报道的此期抗酸杆菌阳性率98.14%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他不同时期直接涂片抗酸染色符合率较低, 几乎为0。 因此进一步提醒临床, 在淋巴结穿刺进行细胞学诊断时, 具有类上皮细胞、朗格罕巨细胞及干酪样坏死虽然可诊断结核, 但抗酸染色在淋巴结核不同的时期阳性率不同, 对于高度怀疑淋巴结核但穿刺涂片抗酸染色阴性者, 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确诊。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