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4年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裘春宁, 董晓勤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浙江 杭州 310006

作者简介:裘春宁,女,1976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微生物和免疫学工作。

摘要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监测
中图分类号:R378.9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11-0919-02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分离的致病菌中呈逐年上升趋势, 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日趋严重, 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耐药性。我们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5至2008年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感染情况及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耐药趋势进行回顾性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菌株: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3 996株, 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菌株后得1 545株。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 (2)药敏纸片和培养基:药敏纸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阿米卡星、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美洛培南、头孢唑啉、米诺霉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MH培养基购于英国OXOID公司。

2. 方法 (1)菌株鉴定:所有菌株采用VITEKAMS-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及GNI+卡进行细菌学鉴定; (2)药敏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8年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判定按照CLSI标准执行。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

1. 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痰及咽拭子, 占79.0%, 见表1

表1 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 (%)

2. 2005至2008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铜绿假单胞菌对18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较敏感, 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2005至2007年间耐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 而庆大霉素耐药率与2005年相比有所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变化不大, 见表2

表2 2005至2008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株)
三、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目前已成为本院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该菌在临床分离中呈逐年增多趋势[1], 常可引起下呼吸道、伤口、血液、胆汁、泌尿系统等严重感染。感染病例大多高龄合并基础疾病, 有广谱抗菌药物、激素、化疗药物等免疫抑制剂使用史,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史[2]。在本次回顾调查中发现, 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008年标本分离株数占全年菌株分离总数之比已达到7.5%。从表1标本来源分布显示呼吸道分离率最高, 占79.0%, 可见铜绿假单胞菌是呼吸道的主要感染菌。应用呼吸机是定植和感染的危险因素, 与文献[3]报道相似。其次是胆汁标本和尿液标本, 各占6.0%和4.1%。侵袭性操作可能是胆道感染的主要原因。

表2药敏结果显示, 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耐药率相对较低, 分别为21.1%、29.6%、22.6%和25.8%, 是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首选药物。耐药率> 50.0%的为头孢唑啉98.6%、复方磺胺甲口恶唑93.4%、米诺霉素81.0%、头孢曲松78.7%、头孢噻肟68.2%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59.5%, 且其耐药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奎诺酮类抗菌药物也呈现较高耐药性。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2007年曾上升到50.3%, 可能与临床近年大量滥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密切关系, 用药频度与细菌耐药呈正相关[3] 。资料结果显示2007至2008年胆汁分离株急速增多, 且出现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并出现“ 全耐” 的铜绿假单胞菌。究其原因, 发现我院多重耐药及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在ICU及消化内科呈流行播散。我们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研究, 发现本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已有金属β -内酰胺酶的产生, 但发生率较低。携带率为6.7%。周田美[4]报道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OprD2基因缺失率为80.6%。表明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与OprD2基因缺失及产金属β -内酰胺酶有关。其他耐药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是医院感染和患者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5]。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扰[6]。因此, 提醒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临床医师一定要结合药物敏感试验来选择抗菌药物, 防止耐药菌株在医院感染的流行和暴发。要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有计划的连续监测[7], 密切监测耐药菌株的变迁及其发展是防止和延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流行的必要措施。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曹敬荣, 沈定霞, 罗燕萍, . 检测临床分离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型[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7, 28(2): 132-134. [本文引用:1]
[2] 李娟, 李智伟. 2003-2007年我院1 073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4): 286-288. [本文引用:1]
[3] 梁陈方, 蒋利君, 韦晓谋.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用药频度与耐药现状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5, 5(3): 192-194. [本文引用:2]
[4] 周田美, 余道军, 董晓勤,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耐药基因检测[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09, 2(3): 154-158. [本文引用:1]
[5] 陈桂申. 186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检测及药敏分析[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7, 20(6): 841-842. [本文引用:1]
[6] 孙震, 殷俊, 高伟, .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茵的耐药机制研究[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9, 34(1): 52-56. [本文引用:1]
[7] 蒋景华, 陈文光, 章泽豹, . 244 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12): 1576-157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