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白蛋白排泄率的检测现状及临床应用
崔小璠1, 刘蕊2
1.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121
2. 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 300121

作者简介:崔小璠,女,1985年生,学士,主要从事临床生化检验工作。

通讯作者:刘 蕊,联系电话:022-87729992。

摘要
关键词: 白蛋白; 肌酐; 尿白蛋白排泄率; 糖尿病肾病
中图分类号:R44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11-0909-05

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2007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 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液中白蛋白排泄率(尿白蛋白/肌酐)轻度增加, 称为微量白蛋白尿, 其正常值范围为:男2.5~25.0 mg/mmol(22~220 mg/g)、女3.5~25.0 mg/mmol(31~220 mg/g)” 。同时指出, 微量白蛋白尿如不加以控制, 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浓度上升, 最终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而随着肾功能的逐渐减退, 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会明显增高[1]。因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成为预防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环节。美国糖尿病学会2008版的《糖尿病诊疗标准》及美国肾脏学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NKF)发布的肾脏疾病生存质量指南(Kidney Disease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 K/DOQI)目前均推荐使用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来评估早期糖尿病肾病[2, 3]。我们就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检测的问题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一、 尿白蛋白检测
(一)尿白蛋白检测方法

目前国内外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主要应用免疫化学的方法, 包括放射免疫法、免疫比浊法(散射比浊和透射比浊)、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纸条半定量法, 免疫荧光法, 免疫胶乳凝集试验等。每种方法各有其利弊。

放射免疫法(RIA)是以放射性核素作为标记物的标记免疫分析法, 用于定量测定受检样本中的抗原, 是公认的测定尿微量白蛋白的最好方法, 在我国自70年代初即开始应用。此方法灵敏度高(可高达ng甚至pg水平), 准确性良好, 特别适用于微量蛋白质、激素和多肽的定量测定, 曾作为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金标准。但其存在放射性防护和同位素污染的问题, 况且试剂只有一定时间的保质期, 且价格昂贵。此外, 线性范围较小, 高浓度样本需稀释重做, 较费时费力, 所以在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普及。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是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近10年来发展迅猛, 是目前发展和推广应用最快的免疫分析方法之一。其灵敏度和精确度比酶免法、荧光法高出几个数量级, 且特异性强、试剂稳定(有效期6~18个月)、价格低廉, 线性范围宽(一般达5~6个数量级), 检出限可以达10~15 mg/L, 操作简单, 分析速度快, 易实现自动化, 且没有污染问题。目前微粒子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已被广大检验人员及临床医生所认可, 越来越多的临床检验项目选择使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但临床上应用该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试剂及仪器皆依赖于进口。目前只有西门子诊断immulite化学发光分析仪可以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因此应用并不普遍。

ELISA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 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试验技术。ELISA以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较好的特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有研究表示, ELISA测定尿微量白蛋白与放射免疫法及化学发光法比较, 有良好的相关性[4]。但ELISA操作中的各个环节对试验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 包括选择试剂以及加样、孵育、洗板、显色、终止、读板过程中的操作, 每个细节的操作不当, 均有可能导致显色不全、花板等结果。故此方法重复性较差, 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有些实验室为降低成本而自行开发试剂盒, 但其特异性、敏感性及稳定性尚待评价。

免疫比浊法(ITM)以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为基础。透射比浊与散射比浊是免疫比浊常见的2种方法, 目前使用较为普遍。二者反应的原理一样, 只是检测的光信号与仪器的检测器有区别。透射比浊法是目前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较普遍的方法, 其操作简便, 适用于普通的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普通的分光光度计, 几乎所有的实验室均能开展。不足的是灵敏度和准确度均较散射比浊法低[5], 所需的抗血清量大。散射比浊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均较高, 检测快速, 但需特定的分析仪器(特定蛋白分析仪)。总体来说, ITM准确度和灵敏度均较好, 线性范围较广, 可达到200 mg/L, 且重复性好, 干扰因素少, 快速简便。但将ITM作为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参考方法, 在有些文献中并未得到赞同, 其认为抗体在不同的检测程序中可能会与白蛋白分子或分子片段上的不同表位反应, 并且不同的检测原理会有不同的反应[4], 可能无法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试纸半定量法普遍用于尿微量白蛋白筛查。该方法快速、简便, 但检测的灵敏度有待提高, 其结果仅作参考, 若检测阳性, 仍需进一步确证[6]

目前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方法还有免疫荧光法、免疫胶乳凝集试验等方法, 但临床使用较少。临床常用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方法还有尿蛋白电泳法, 在检出蛋白的同时能正确的反映尿液内各蛋白组分的含量及变化, 对临床医生判断患者肾损伤状况有重要参考意义, 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具有较大价值。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近年来逐渐成为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方法的研究热点。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 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和实验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能高、自动化等特点。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检测出患者尿液中免疫化学非反应性白蛋白(immunochemically nonreactive urinary albumin , INUA)和免疫化学反应性白蛋白总和的结果[7]。尿液中的白蛋白可以多种形式存在, 因各种损伤改变分子构型而导致不能发生免疫反应的白蛋白就无法通过传统的免疫反应方法检测出来, 这些就是所谓的INUA。因此HPLC的检测结果要高于使用ITM检测的结果[7, 8], 并且部分使用ITM显示尿微量白蛋白正常时, 使用HPLC 检测时则显示已有尿微量白蛋白发生[9]。Comper 等[9]研究发现用HPLC来检测微量白蛋白, 可提前3.9年发现由1型糖尿病所致的糖尿病肾病, 发现2型糖尿病所致肾病可提前2.4年, 同时也证实INUA不存在于健康人群的尿液中。因此, HPLC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可以更早的提示患者出现的白蛋白尿, 更有利于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标准化问题

1. 分析前影响因素 尿微量白蛋白分析前的影响因素有许多, 包括患者的健康情况、样本收集间隔的时间、尿液样本使用的类型(24 h尿、过夜尿、晨尿、随机尿)及尿液样本的分析前处理和保存等。其中样本的患者间生物变异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表明, 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其他得到尿白蛋白排泄率的方法比较, 其患者间生物变异在多个研究中均显示较低。过夜尿和晨尿样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日间变异最低, 普遍低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周间和月间变异[10]。但在收集样本的时候仍要注意患者的自身状况, 包括运动、发烧、细菌感染、体位等。Jones[11]对55家实验室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推荐的样本类型间及样本收集方法间有明显差异:包括24 h尿液收集、点时间尿样本、随机尿样本及首次晨尿样本的收集。国内也有研究显示各种尿液收集方法对尿微量白蛋白的诊断价值有一定差异, 晨尿和随机尿均不能代替24 h白蛋白排泄率。这与有些文献所述的不定时尿可代替24 h尿不一致, 所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 晨尿要优于随机尿样本[12]。关于尿液的保存, 近来的研究结果建议尿液样本保存于-80 ℃, 可长时间稳定。冰冻保存的温度高于-80 ℃, 尤其是高于-20 ℃, 会使白蛋白产生各种改变[13], 但长期低温保存可导致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值下降[6]。此外, 细菌、蛋白酶、沉淀物等因素会影响白蛋白尿的保存和检测, 这些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逐一解决。

2. 分析中影响因素 检测过程中血红蛋白和胆红素均会对尿微白蛋白测定产生负干扰, 并且干扰物浓度越高, 负干扰率也越大[14]。尿液pH值[15]、肾脏病变时尿中出现的其他蛋白成分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故样本最好在30 min内检测完毕[16]

3. 结果报告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结果因检测方法不同而不同, 主要有:随机尿样本(最好是第1次晨尿)白蛋白 20~200 mg/L; 定时采集样本白蛋白排泄率0~200 μ g/min; 24 h 尿样本白蛋白排泄率30~300 mg/24 h[17]。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结果报告单位分别有:(1)“ 毫克白蛋白每克肌酐” (mg/g)或“ 微克白蛋白每毫克肌酐” (μ g/mg); (2)“ 毫克白蛋白每毫摩尔肌酐” (mg/mmol)或“ 克白蛋白每摩尔肌酐” (g/mol)。常用临界值为30 mg/g(30 μ g/mg、3.4 mg/mmol或3.4 g/mol), 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年龄, 性别和种族的患者[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推荐尿微量白蛋白参考范围为:男2.5~25.0 mg/mmol (22~220 mg/g)、女3.5~25.0 mg/mmol(31~220 mg/g)[2]。有学者[17, 18]对欧洲10个国家及澳大利亚的2 000多名医师进行的相关调查问卷显示目前尿白蛋白的检测比较混乱。在不同的国家, 普遍应用的检测不同, 包括许多不同系统。定时样本仅在一些国家中广泛应用, 许多内科医生也并没有通过重复试验确证去得到一个确定的检测结果, 并且无论使用随机尿, 点时间尿或晨尿都存在显著变异。此外, 大约30%的内科医生没有去考虑检测值变化所对应的临床重要改变, 而对其余70%的内科医生来说, 他们视为有意义的检测值差异包括很大的范围, 且引用不同的百分数表示增长或减低的变化。同时, 除荷兰以外的所有国家, 报道尿白蛋白结果时有4种不同方法:浓度(mg/L)、24 h排泄率(mg/24 h)、每分排泄率(μ g/min)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或mg/g)。实验室报告的生物参考区间主要根据检测仪器和试剂的参考范围决定, 从尿白蛋白15~30 mg/L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1.0~3.6 mg/mmol(或9~32 mg/g)不等[10]。白蛋白排泄与肾脏和心血管疾病风险间增长的关系是持续的, 不能将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中所有低于参考限的均视为正常。此外,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不可一次定论, 初筛阳性者应确认3~6 个月内3 次收集尿样本, 其中至少有2 次不正常[2, 17, 19, 20], 同时还应考虑患者的自身影响因素后, 才可确诊。

4. 尿白蛋白检测的标准化 目前尿白蛋白检测没有标准化, 既没有一个参考物质也没有一种参考方法, 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ttee for Traceability in Laboratory Medicine, JCTLM)网站也没有列出尿白蛋白的高级参考物质或参考方法, 这会继续成为目前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调查, 均显示尿白蛋白检测有许多不同的检测系统, 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参考方法。同时, 白蛋白检测也需要一个参考物质。目前大多数常规方法被校准至可追溯到稀释CRM470(现在叫ERM-DA470, Institute for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Measurements, Geel, Belgium)[10]。CRM470是一个血清白蛋白参考物, 白蛋白浓度为39.7 g/L。但CRM470毕竟是血清白蛋白的参考物, 血清基质与尿液的基质存在着重要区别。因此面对目前的状况, 急需一系列专门针对尿液白蛋白的参考方法及参考物质。

二、尿肌酐的检测

1. 尿肌酐检测方法 尿肌酐的检测方法同血肌酐, 主要有苦味酸法和酶法。苦味酸法曾作为检测肌酐的普遍应用方法, 试剂成本也较低, 但不能消除假肌酐物质的干扰, 如丙酮、乙酰乙酸、葡萄糖、蛋白质、维生素C、青霉素G、地塞米松等, 也无法消除胆红素的负干扰。相对酶法其特异性、准确性不高, 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也不如酶法。酶法的准确性、特异性高, 线性范围宽, 重复性好且干扰因素少, 测定结果较苦味酸法更切合实际, 成为不少医院检测肌酐的首选方法。但要注意酶法测定的参考范围不能继续沿用苦味酸法的参考范围, 应根据具体情况确立其参考值[23]

2. 检测的准确性 欧洲联盟临床化学工作组(European Communities Con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working group, EC4) 肌酐标准化工作组自 2005年秋开始, 通过由参考实验室使用JCTLM提供的参考方法定值, 由来自六个欧盟成员国家(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及荷兰)的189所实验室检测, 实验性的验证了血清肌酐使用最频繁的各系统的真实性和相容性[24]。验证各检测结果与所建立的3个标准之间的真实性, 即检测结果与靶值之间有没有明显的偏倚, 检测室间变异和室内变异与最大允许误差的相关性。其结果为每个实验室每个水平的检测结果都没有明显误差。在低水平检测中, 液态酶法和compensated Jaffe 法有较小的有意义正偏差, 而亚胺水解酶干化学法和传统Jaffe法有较大的正偏差。在中等水平和高水平检测中, 较大的偏倚趋向减低。此偏倚在Jaffe方法中很可能是由假色原的因素造成的[25], 在干化学法中则可能因校准品引起。同样使用肌酐亚胺水解酶, 液态酶法和干化学法间偏倚的不同证明, 干化学法的正偏倚是由于校准品不同造成的。因此最佳结果来自液态酶法。由于尿肌酐检测需要稀释尿液样本, 除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检测准确性外, 尿液的不同稀释比例对尿肌酐测定结果有明显影响[26], 并且大量尿蛋白的存在也会对尿肌酐检测产生一定干扰。国内对尿肌酐测定时尿稀释比例的要求不一。一般稀释比例较大, 这样虽然少了干扰物质对结果的干扰, 却增大了测定结果的误差, 影响尿肌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选择合适的稀释倍数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十分重要。此外, 尿液样本的留取时间不同也会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同[27]。因此在进行尿肌酐检测的同时, 应充分考虑到患者饮食、活动、尿量等因素, 并同时配合血肌酐的检测结果分析肌酐清除率, 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结果。

三、尿白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

尿蛋白排泄率被公认为早期肾损伤的检测指标, 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等均可引起肾脏的损伤, 尿微量白蛋白作为显示肾损伤的敏感的早期指标, 对此三大高发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评价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糖尿病 亚洲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地区, 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糖尿病患者增长最快的国家。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大多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 其中糖尿病肾病为最主要并发症之一, 在亚太地区的患病率较高。2001年, 我国住院患者回顾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患病率为34.7%[1]。尿白蛋白检测目前主要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尿微量白蛋白是一个很敏感的指标, 由于肾脏功能损伤或体内代谢紊乱等原因, 尿微量白蛋白可以较早于出现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病变、神经性病变等并发症出现之前, 其增高作为糖尿病并发症出现的早期指标之一, 有利于在糖尿病肾病的可逆转阶段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 避免肾病恶化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 高血压 持续高血压会对心、脑、眼、肾等靶器官造成损伤, 尤其肾脏损伤与高血压的关系十分密切。原发性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早期主要表现为良性肾小动脉硬化(以入球小动脉和小叶间动脉硬化为主), 肾小球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 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升高、滤过膜通透性增大、肾小管重吸收减少, 导致白蛋白穿过基底膜形成白蛋白尿。所以尿白蛋白可作为高血压相关肾损伤的早期检测指标之一, 并且尿中白蛋白的水平与病程及血压水平相关[28]

3. 心血管疾病 微量白蛋白尿不仅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预测指标, 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相关[29]。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尿微量白蛋白是血管广泛损伤的标志, 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对心血管疾病的进展预测, 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参考作用。

因此, 鉴于尿微量白蛋白与肾脏及心血管系统的密切关系, 欧洲, 美国及中国等的相关肾脏、糖尿病的学会均建议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虽然目前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作为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的推荐方法, 其在临床上并未得到普及。许多医院还在使用晨尿或随机尿直接检测得出的尿微量白蛋白值(mg/L), 这是不标准的。以此为根据作出的诊断、用药及评估可能是不准确的, 所以临床上应当使用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作为判定指标。对于此问题, 如果实验室可以直接给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检测结果, 而非分别给出尿白蛋白和尿肌酐的检测值, 可能会有利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在临床中的普遍应用。

四、结论

尿白蛋白排泄率作为评价肾脏早期损伤的重要实验室指标已得到国际公认, 患者尿液中微量白蛋白及肌酐的检测成为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及其他疾病早期肾损害的重要实验室诊断指标。目前, 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慢性疾病, 患病人数日趋增多, 仅如糖尿病患者全球就有2.33亿, 我国糖尿病患者至少有2 600万。早期诊断发现这些慢性疾病造成的肾损伤, 对延缓疾病发展, 延长患者寿命,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十分重要。但目前尿白蛋白的检测还有许多问题, 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获取信息和客观证据, 以提高此项实验室指标检验质量, 保证其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尿微量白蛋白及肌酐的实验室规范化检测及尿白蛋白排泄率临床规范化使用已成为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丁明辉, 崔红燕, 王平, . 血尿多项检测指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J].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8, 17(2): 100-101. [本文引用:3]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08, 88(18): 1227-1245. [本文引用:3]
[3] 李公祥, 杨爱. 尿微量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应用[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3, 5(4): 444-445. [本文引用:1]
[4] 鲍利民, 齐若梅, 高欣, . ELISA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应用与评价[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16(2): 227-228. [本文引用:2]
[5] 段玉东, 桑俊军, 闫海鹏, . 散射比浊法和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浆免疫蛋白的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2): 87. [本文引用:1]
[6] 欧香忠, 邓婉萍, 姚斌, . 放射免疫法免疫比浊法及免疫试纸定性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比较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21): 1718-1720. [本文引用:2]
[7] 陈筱菲, 杨建荣, 陈丽玲, . HPLC法测定尿白蛋白方法的建立和初步临床应用[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30(1): 37-40. [本文引用:2]
[8] 李梅爱, 万根平, 骆明勇, . HPLC法测定尿免疫化学非反应性白蛋白及其在早期诊断儿童糖尿病肾病中的意义[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9, 25(8): 1625-1627. [本文引用:1]
[9] Comper WD, Osicka TM, Jerums G,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immuno-unreactive intact albumin in urine of diabetic patients[J]. Am J Kidney Dis, 2003, 41(2): 336-342. [本文引用:2]
[10] Miller WG, Bruns DE, Hortin GL, et al. Current issues in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of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J]. Clin Chem, 2009, 55(1): 24-38. [本文引用:3]
[11] Jones G. Urine albumin sampling and reporting: current practice in Australasia[J]. Clin Biochem Newsl, 2006, 9: PP31-PP33. [本文引用:1]
[12] 马清光, 张昕明, 刘晓黎, . 四种方法尿微量白蛋白排出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价值评价[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 11(3): 327-329. [本文引用:1]
[13] Brinkman JW, De Zeeuw D, Duker JJ, et al. Falsely low urinary albumin concentrations after prolonged frozen storage of urine samples[J]. Clin Chem, 2005, 51(11): 2181-2183. [本文引用:1]
[14] 顾晓琼, 张小玲, 徐家瑜, . 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的探讨[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4, 19(2): 36-37. [本文引用:1]
[15] 王生余, 朱茂艳, 刘志红. 一种新的、敏感的尿液微量白蛋白快速测定法[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2, 11(3): 299-300. [本文引用:1]
[16] 卜竞舟, 聂满成.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方法的探讨[J]. 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2): 31-32. [本文引用:1]
[17] 宁婷.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32): 4596-4597. [本文引用:3]
[18] McQueen MJ, Don-Wauchope AC. Requesting and interpreting urine albumin measurements in the primary health care setting[J]. Clin Chem, 2008, 54(10): 1595-1597. [本文引用:1]
[19] 杨国庆, 陆菊明. 美国糖尿病学会2008版糖尿病诊疗标准及评述(二)——部分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及治疗[J]. 药品评价, 2008, 5(6): 272-275. [本文引用:1]
[20] Goolsby MJ.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guideline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evalu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J]. J Am Nurse Pract, 2002, 14(6): 238-242. [本文引用:1]
[21] Dati F. The new European directive on in vitro diagno-stics[J]. Clin Chem Lab Med, 2003, 41(10): 1289-1298. [本文引用:1]
[22] Uemura Y. Preparation of reference material for albumin without lot difference[J]. Lab Med, 2004, 35(5): 557-561. [本文引用:1]
[23] 马鸿娟, 刘胜林. 两种肌酐测定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及评价[J]. 哈尔滨医药, 2006, 26(6): 6-7. [本文引用:1]
[24] Delanghe JR, Cobbaert C, Galteau MM, et al. Trueness verification of actual creatinine assays in the European market demonstrates a disappointing variability that needs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An international study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EC4 creatinine strand ization working group[J]. Clin Chem Lab Med, 2008, 46(9): 1319-1325. [本文引用:1]
[25] Wuyts B, Bernard D, Van den Noortgate N, et al. Reevaluation of formulas for predicting creatinine clearance in adults and children, using compensated creatinine methods[J]. Clin Chem, 2003, 49(6 Pt 1): 1011-1014. [本文引用:1]
[26] 朱广忠, 杨焕涛. 尿肌酐测定中尿液稀释比例对测定结果的影响[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30): 4182-4183. [本文引用:1]
[27] 李勇, 吴轮治. 不同留尿时间对尿液分析与尿肌酐测定结果的影响[J]. 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15): 2647-2648. [本文引用:1]
[28] 王玉国, 徐宏亮, 古晓杰.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及临床应用[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1998, 21(1): 46. [本文引用:1]
[29] 张晔, 黎明新.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8, 25(1): 98-9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