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601例HBV阳性患者血清DNA水平流行病学分析
欧阳耀灵1, 彭长华1, 杨忠民2, 李承彬1
1. 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检验医学部, 湖北 荆州 434020
2.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传染科, 湖北 荆州 434020

作者简介:欧阳耀灵,女,1967年生,学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和性病病原体核酸检测研究。

摘要
目的 了解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检测2002年至2009年间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的24 601例患者的HBV DNA载量。结果 近8年间HBV DNA阳性率依次为46.99%、48.52%、54.07%、49.27%、51.76%、69.17%、67.14%和67.53%( r=0.857, P=0.007);病毒载量分别为6.61±1.56、6.85±1.51、6.46±1.69、5.95±1.52、5.80±1.47、5.90±1.64、5.80±1.61和5.60±1.59( r=-0.934, P=0.001);小于检测下限(<103)百分率分别为1.92%、0.27%、1.46%、2.07%、8.42%、19.17%、21.68%、23.69%( r=0.929, P=0.001)。病毒载量最高峰值左移,由高载量(6.00~7.99)转为低载量(<3.00),而次高峰则由低载量转为高载量,由高载量的单峰逐渐呈现出双峰分布。结论 近8年HBV DNA总阳性率逐年增高,HBV DNA阳性患者病毒载量均值逐年下降,小于检测下限载量患者比例逐年增加,分析认为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普可能影响了病毒载量分布的变化。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DNA; 阳性率; 载量;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中图分类号:R446.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11-0901-03
Abstract
Keyword:

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检测是直接反应病毒复制水平的可靠方法, 是判断患者病情程度和传染性的直接指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可直接监测血清中HBV DNA的载量[1], 广泛用于HBV感染者病毒复制水平的判断[2, 3]、抗病毒药物疗效监测[4]等。近几年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普及可能有效地改变患者体内HBV载量, 一个固定人群整体病毒阳性率及载量的改变对本地区HBV研究具有流行病学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荆州市中心医院近8年的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患者的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了解本地区HBV DNA阳性率和病毒载量的变化趋势。

材料和方法
一、 标本来源

连续统计荆州市中心医院2002年3月14日至2009年5月9日门诊和住院患者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患者24 601例。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 4 h内分离血清, 4 ℃保存, 12 h内进行HBV DNA检测。

二、仪器和试剂

美国Backman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AllcegraTM 21R Centrifuge高速冷冻离心机, 美国ABI公司生产的ABI 5700核酸扩增仪, HBV DNA试剂由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三、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年份与总阳性率、< 103阳性率、阳性平均载量之间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 果

24 601例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患者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见表1, 近8年HBV DNA总阳性率逐年增高(r=0.857, P=0.007); HBV DNA阳性患者病毒载量均值逐年下降(r=-0.934, P=0.001); 低病毒载量比例(百分率< 103)逐年增加(r=0.929, P=0.001)。

表1 24 601例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患者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

近8年14 392例HBV DNA阳性患者病毒载量分段分布见表2

表2 14 392例HBV DNA阳性患者病毒载量分段百分率 [%(例数)]
讨 论

表1显示近8年HBV DNA总阳性率逐年增高(r=0.857, P=0.007), 可能与HBV DNA检测敏感性增加使得阳性检出率增加有关, 也与整个人群医疗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及合作医疗的推行使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患者就诊率增加有关。HBV DNA阳性患者病毒载量均值逐年下降(r=-0.934, P=0.001)和低病毒载量比例(百分率< 103)逐年增加(r=0.929, P=0.001), 分析认为与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普及有关。近10年口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普及应用使抗病毒治疗经济、方便、易行, 治疗人群不断扩大。抗病毒治疗有效标准为治疗后病毒载量持续下降, 然后维持在低水平, 或低至小于检测下限[5], 因此病毒载量的降低可表示传染性减弱和病情趋于好转或稳定。本地区HBV DNA载量逐年下降和低载量比例的逐渐增加, 可能提示抗病毒药物的普及应用对控制本地区HBV感染状况具有流行病学价值。

表2显示2002年和2003年HBV DNA载量只有1个单峰, 在7.00~7.99位置, 且2002年峰值低于2003年, 显示病毒载量逐渐增高的趋势; 2004年除在7.00~7.99位置出现主峰值外, 在3.00~3.99位置开始出现1个小的次峰, 提示低载量病例比例开始增加; 2005年主峰值左移, 且载量峰值下降, 除在6.00~6.99位置出现主峰值外, 在3.00~3.99位置开始出现小的次峰, 提示高载量比例下降, 低载量病例比例增加; 2006年除在6.00~6.99位置出现主峰值外, 在< 3.00位置出现明显次峰, 主、次2个峰值均左移, 提示病毒载量有所下降; 2007、2008和2009年主峰值出现在< 3.00位置, 次峰值在7.00~7.99位置。从此看出HBV DNA高载量逐年减少, 且自2006年开始出现明显双峰值, 分为2群(病毒载量以< 3.00和6.00~7.99)最为多见。对双峰形成原因分析认为, 低载量组可能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高载量组可能与无效的抗病毒治疗或产生耐药后病毒复活[6]和未经抗病毒药物干预病例有关, 因此认为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普及可能影响了病毒载量分布的变化。

干扰素因其治疗程序麻烦、副作用大及比较昂贵等原因限制了他的临床应用, 口服抗病毒药物以其治疗方便得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自2001年开始拉米呋啶抗HBV最早在荆州市中心医院进行了临床应用, 陆续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等多种口服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本地区HBV DNA阳性人群。由表2可见随着抗病毒药物应用时间的延长, 本地区HBV DNA阳性整体人群病毒载量的峰值左移, 至2007年, 大约5年时间可显示出本地区整个HBV DNA阳性人群的病毒载量峰值已位于检测方法的检测下限。提示抗病毒治疗能有效减低病毒载量, 其结果对于控制本地区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进展、减少不良预后和传染性具有显著的流行病学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Abe A, Inoue K, Tanaka T, et al. Quantit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genomic DNA by real-time detection PCR[J]. J Clin Microbiol, 1999, 37(9): 2899-2903. [本文引用:1]
[2] Mendy ME, Kaye S, Van Der Sand e M, et al. Application of real-time PCR to quantify Hepatitis B virus DNA in chronic carriers in the Gambia[J]. Virol J, 2006, 3(1): 23. [本文引用:1]
[3] Zhao JR, Bai YJ, Zhang QH, et al. Det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 by real-time PCR using TaqMan-MGB probe technology[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 11(4): 508-510. [本文引用:1]
[4] Shi M, Yang ZJ, Wang RS, et al. Rapid quantitation of lamivudine-resistant mutants in lamivudine treated and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Clin Chim Acta, 2006, 373(1-2): 172-175. [本文引用:1]
[5] 李金明. 实时荧光PCR技术[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190-212. [本文引用:1]
[6] Wang RS, Zhang H, Zhu YF, et al. Detection of YMDD mutants using universal template real-time PCR[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6, 12(8): 1308-131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