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血常规的新参数:IG/IPF/HET-He/AL/Anb L
杨惠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检验科,四川 成都 610041

作者简介:杨 惠,女,1960年生,教授,主要从事血液病的实验室诊断及研究工作。

摘要
关键词: 幼稚粒细胞; 未成熟血小板比率;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非典型淋巴细胞; 异常淋巴细胞; 血常规; 参数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11-0829-03

血常规堪称检验医学最古老的三大常规之一, 可以追溯到1852年, 是临床诊疗活动中最有用和使用最频繁的实验。经典的血常规包含了人工血细胞计数和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的识别和分类两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 由于半自动血液分析仪进入医院, 使血细胞计数的速度、精密度和准确度较人工计数大大提高, 血常规演化成为使用血液分析仪计数加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21世纪初, 全自动的五分类的血细胞分析仪将古老的血常规代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即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计数和分类结果做筛查, 异常者再进行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由于这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将当今的流式细胞术、电阻抗计数、射频技术和核酸荧光染色等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不仅能精准计数外周血的各种血细胞, 还能对血细胞进行准确分类, 对异常血细胞给出报警提示, 将过去费时、费力和不同阅片者之间差异很大的传统的血常规变得异常简单、方便、快速和精准。同时这类仪器不断推出新的血细胞分析参数, 如最新型号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分析参数已经超过100项。这些新参数的诞生进一步拓展了血常规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常见病的快速筛查、快速病因识别或鉴别诊断。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都比较深入的新参数有幼稚粒细胞(immature granulocytes, IG)、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 IPF)、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iculocyte hemoglobin equivalent, HET-He)、非典型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cytes, AL)和异常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s, Anb L)。

一、IG

IG参数包括IG%(幼稚粒细胞百分比)和IG#(幼稚粒细胞计数), 他们均是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提供的白细胞分类异常的报告参数。实验室有必要自己建立IG参考值, 并通过显微镜和自动化仪器IG结果比较进行仪器IG参数的性能验证和质量控制。仪器检出IG的敏感性为0.95, 特异性为0.78, 阳性预测值为0.46, 阴性预测值为0.99。所以, IG正常是排除异常粒细胞存在的可靠指标, 而对于IG超过参考值范围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假阳性, 需通过显微镜识别进行排除或确认。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只要能早期发现, 肿瘤是可治疗的疾病。但是, 在众多的肿瘤标志物中, 除人类乳突病毒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能够有效的发现早期宫颈癌外, 其他众多的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的复发监控方面可能更有价值。近期对小鼠肿瘤模型和肿瘤患者的研究已经揭示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理, 一方面促进髓细胞生成而出现一种称为肿瘤形成征兆的白细胞增多症, 另一方面抑制髓细胞的分化导致髓细胞的性质改变和不成熟的髓细胞堆积。这一发现阐明了长期公认的肿瘤和白细胞增多之间的关联性机理。这种肿瘤性的髓细胞增生不只是一种肿瘤形成的征兆, 增生的不成熟的髓细胞更会导致宿主抗肿瘤免疫抑制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1]所以, 肿瘤相关的髓细胞增生代表着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靶点。 同时, IG的问世, 获得了一种比白细胞计数、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增多或淋巴细胞减少等更敏感的检测肿瘤相关的髓细胞增多的指标, 使早期发现这种肿瘤相关的髓细胞增多成为现实。虽然不能认为每个肿瘤患者必定有IG增加, 但是, 只要能利用最常用的血常规检验, 早期发现那些具有IG增加的肿瘤患者, 或初步判别肺部包快的良恶, 也是IG参数对人类不小的贡献。

二、IPF

网织血小板发现于1969年, 是骨髓生成和释放到外周血液中最年轻的血小板, 因其形态学上类似网织红细胞而得名, 其体积和功能活跃性均超过成熟血小板。IPF是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提供的代表网织血小板数量的定量报告参数, 参考值范围1.1%~6.1%, 平均3.4%。IPF使网织血小板在被发现近40年后才转变成为临床实践, 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是:

1. 快速识别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病因 血小板减少症伴IPF降低者提示骨髓生成和释放不良, 如骨髓清润性疾病(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肿瘤骨转移)和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性骨髓抑制等; 伴IPF增加者提示外周性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或丢失过多, 常频现大血小板, 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IPF%明显升高, 又以前者增加更为显著。[2]所以, IPF%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过程有重要的预示作用, 治疗后IPF增加表明治疗有效, IPF较之前明显增加表明血小板计数将在近期内回升。

2. 把握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医学决定水平 血小板计数低于20× 109/ L, 一直被医学界认为是临床采取预防性血小板输血的医学决定水平, 否则, 患者将有致命的出血危险。但是, 准确的血小板计数对于估计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自发性出血概率仅提供有限的信息, [3]如骨髓生成障碍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自发性出血的概率明显高于外周血小板破坏过多或周转加速者。[4]多篇研究发现,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阈值, 从血小板计数为20× 109/L 降低到10× 109/ L , 随机出血的风险并未明显增加。[5]所以, 考虑到输血引起的其他风险和免疫等复杂问题, 以及IFP对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过程有重要的预示中作用, 目前倾向于精准的血小板计数结合IPF, 可以作为降低血小板输注阈值的依据。如果知道IPF%增加与血小板计数增加之间的时间差, 不必要的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将明显减少。

3. 成为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的敏感标志 血常规中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百分比(IRF)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已经成为骨髓移植后移植物造血重建的快速监控手段, 而IPF是血常规指标中最敏感的指标, 等同或超过IRF, 明显优于中性粒细胞计数。已经证实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IFP> 3%是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的第一征象, IPF≥ 3.5%是最精确的造血重建的预示指标。[6]

4. 筛查感染性的白细胞增多 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异常是白细胞增多, 筛查这些患者是否有感染十分重要的。宿主抗感染的反应首先是固有的免疫反应, 又称为急性时相反应, 是机体对抗病原菌、减少组织损伤和促进宿主康复的一种防御机制。这种机制将产生几种血液系统的改变, 包括对单核细胞(凝血和炎症反应激活, 铁被螯合)和骨髓的影响(血小板和白细胞的生成和释放)。[7]所以, 可以认为伴有IPF%升高的白细胞增多是感染筛查的快速标志物。

三、RET-He

RET-He是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提供的又一个新的报告参数。RET-He=5.5569e0.001RET-Y, 其中RET-Y是网织红细胞平均前向散射光强度, 参考值范围为30.2~36.7pg。该参数对临床最重要的贡献是快速鉴别慢性疾病所致贫血(ACD)和缺铁性贫血(IDA)。ACD患者的RET-He轻度降低, IDA患者的RET-He明显降低, 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RET-He比IDA患者更低。RET-He小于25pg是诊断IDA的最佳界值, 其诊断的敏感性为0.76, 特异性为0.81,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已知最好的IDA和ACD的鉴别诊断指标是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 cut-off point 5.6 mg/L) 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血清铁蛋白比率(sTfR/log sFt, cut-off point 3.1), 其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99和1.0, 但是sTfR和sTfR/log sFt不能作为IDA和ACD快速鉴别诊断指标。虽然骨髓铁染色是IDA诊断的金标准, 但是完全不能做为常规诊断指标使用。红细胞指数、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原卟啉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的ROC曲线下面积在0.62~0.77。血清铁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 是最好的单个实验。但是, 因为血清铁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受炎症和肿瘤的影响很大, 当病人贫血合并炎症或肿瘤时, 血清铁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7~0.89, 并不比其他诊断指标更为优秀。[8]所以, RET-He是目前最好的鉴别ACD和IDA的指标, 因为可以和血常规同时获得, 所以异常方便和快速。

四、AL和Anb L

AL是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提供的白细胞分类异常的报警信息。Anb L是和原始细胞同时由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提供的另一个报警信息, 表示为Anb L/Blasts。AL和Anb L/Blasts比较, 前者在形态学上更接近于成熟淋巴细胞, 后者主要提示幼稚或原始淋巴细胞。仪器对形态异常的血细胞的提示功能的特异性为0.94, 敏感性为0.82, 阳性预示值为0.77, 阴性预示值为0.96。所以, AL和Anb L/Blasts阴性对排除异常淋巴细胞存在的可靠性高, 阳性应当进行显微镜检查。AL和Anb L的最大贡献在于快速筛查出淋巴细胞分类异常的患者, 明显减少了因显微镜观察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漏诊的概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Wilcox RA. Cancer-associated myeloproliferation: old association, new therapeutic target[J]. Mayo Clin Proc, 2010, 85(7): 656-663. [本文引用:1]
[2] Briggs C, Kunka S, Hart D, et al. Assessment of an 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 (IPF) in peripheral thrombocytopenia[J]. Br J Haematol, 2004, 126(1): 93-99. [本文引用:1]
[3] Ancliff PJ, Machin SJ. Trigger factors for the prophylactic platelet transfusion[J]. Blood Rev, 1998, 12(4): 234-238. [本文引用:1]
[4] Norfolk DR, Ancliffe PJ, Contreras M, et 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platelet transfusion,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Edinburgh 27-28 November 1997. Synopsis of background papers[J]. Br J Haematol, 1997, 101(4): 609-617. [本文引用:1]
[5] Wand t H, Frank M, Ehninger G, et al. Safety and cost effectiveness of a 10×109/L trigger for prophylactic platelet transfusion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20×109/L trigger: a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trial in 10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J]. Blood, 1998, 91(10): 3601-3606. [本文引用:1]
[6] Takami A, Shibayama M, Orito M, et al. 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 for prediction of platelet engraftment after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7, 39(8): 501-507. [本文引用:1]
[7] Di Mario A, Garzia M, Leone F, et al. 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 (IPF)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neutrophilia and suspected bacterial infection[J]. J Infect, 2009, 59(3): 201-206. [本文引用:1]
[8] Brugnara C, Schiller B, Moran J. Reticulocyte hemoglobin equivalent (Ret He) and assessment of iron-deficient states[J]. Clin Lab Haem, 2006, 28(5): 303-30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