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CD62p和CD63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许文芳, 陈雪芳, 尹琪华
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检验科, 浙江 绍兴 312000

作者简介:许文芳,女,1970年生,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物化学和免疫检验工作。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膜糖蛋白; 流式细胞术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01-0078-02

脑梗死是由于脑的血液供应障碍,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其中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病因是栓子阻塞了脑血管使脑组织缺血坏死,丧失正常的神经功能。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是血栓形成,血小板的活化、黏附和聚集在病理的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我们分析研究51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CD62p和CD63,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一、材料和方法

1.标本来源 为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51例,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46~77岁。全部病例均为发病72 h内入院,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均经头颅计算机体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 1],并且在入院前2周内未服用过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根据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法[ 2],将患者分为前循环梗死(TACI)组11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13例、后循环梗死(POCI)组15例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12例。对照组为30名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8名,女12名,年龄45~79岁,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血液病。

2.方法 (1)仪器和试剂:仪器为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仪(Epics XL)。试剂为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CD61-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编号CD6101)、CD62p-藻红蛋白(PE,编号MHCD6204)和CD63-PE(编号MHCD6304),购自联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标本处理和检测: 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3、7和14 d静脉血2 mL,置乙二胺四乙酸钾(EDTA-K2)抗凝管中,2 000 r/min(离心半径为8 cm)离心10 min, 收集上层富血小板血浆,取3支试管,对照管加入5 μL IgG1-PE,另2支测定管分别各加入5 μL CD62p-PE CD63-PE,然后每管各加入5 μL CD61-FITC和100 μL鞘液, 加富血小板血浆5 μL,混匀,暗处室温放置20 min,上流式细胞仪检测。根据同型对照管选择CD61-FITC表达阳性的血小板部分,把阳性百分率调到5%左右。每份标本分析10 000个血小板。

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以 x- ±s表示,组间样本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二、结果

1. 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和CD63的动态变化 急性脑梗死组CD62p和CD63表达发病1周内最高,随病程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且在14 d时仍高于对照组( P均<0.01),见 表1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和CD63的动态变化

2. 各亚型脑梗死患者CD62p和CD63的表达 各亚型脑梗死患者CD62p和CD63表达率结果是TACI组>PACI组>POCI组>LACI组,与LACI组比较,TACI、P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 表2

表2 各亚型脑梗死患者CD62p和CD63的含量

3. 预后和CD62p和CD63间的关系 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治愈32例、好转13例、恶化或死亡6例。恶化或死亡组与治愈组比较,CD62p和CD63表达率显著增高( P均<0.01)。好转组和治愈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 表3

表3 预后与CD62p和CD63的关系
三、讨论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激活的血小板致密颗粒可释放5-羟色胺(5-HT)、钙离子,α-颗粒可释放血小板球蛋白、 血小板因子4(PF4)等,活化血小板表面的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是一个黏附受体,介导活化血小板或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黏附,使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黏附、 聚集,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或使已经形成的血栓继续扩大。CD62p仅分布于血小板内的α颗粒膜上和血管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内。当血小板活化时, α颗粒膜迅速与质膜融合,从而在血小板表面呈现CD62p,这一特征使CD62p成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 3]。活化血小板表面同时表达溶酶体膜蛋白,CD63同时参与了凝血和纤溶过程。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和CD63实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CD62p和CD63呈明显正相关( r=0.718, P<0.01),表明CD62p及CD63是相互关系密切的活化血小板标志物。

本实验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及CD6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1),急性期发病1周内最高,随病程好转逐渐下降,但在恢复期14 d时仍高于对照组,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1周内一直存在血小板的激活,并维持在高水平;同时随着病程的好转,血小板的活化逐渐减少,但到2周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说明脑梗死患者导致血小板活化的内环境改变需要更多时间。影响脑梗死病情的决定因素是闭塞血管的大小,起病的缓急,梗死灶的位置和大小,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等。同时我们根据国际常用的OCSP分型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4个亚型,结果发现各亚型脑梗死患者CD62p和CD63的表达量是TACI组>PACI组>POCI组>LACI组,表明不同亚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存在显著差异;恶化或死亡的6例患者CD62p及CD6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好转和治愈患者,而好转组和治愈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小板膜CD62p及CD63的表达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并与临床恶化程度明显相关。郑悦等[ 4]研究了脑梗死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动态变化与神经功能缺失水平的关系,得出其浓度变化与梗死灶直径、神经功能缺失水平呈正相关,即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浓度越大、升高越明显,脑梗死的面积越大,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严重,从另一方面证实了CD62p即α颗粒膜蛋白-140与病情的程度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动态检测血小板膜CD62p及CD63对估计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监测病情、判断预后和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79-380. [本文引用:1]
[2] Goto S, Ichikawa N, Lee M, et al. Platelet surface P-selectin molecules increased after exposing platelet to a high shear flow[J]. Int Angiol, 2000, 19(2): 147-151. [本文引用:1]
[3] 郑悦, 吴军, 尹琳. 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水平与血浆颗粒膜蛋白140的动态变化[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10): 116-11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