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自顺,男,1968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阴沟肠杆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等外界环境和人或动物肠道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泌尿道、呼吸道和伤口感染以及菌血症等。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加上各种侵袭性诊疗手段的普遍应用,阴沟肠杆菌导致的感染日益增多,尤其是产AmpC酶菌株的不断出现,给临床抗感染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本实验对厦门市第三医院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从临床科室送检的各种标本中分离的103株阴沟肠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1.菌株来源 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从厦门市第三医院临床各科室送检的标本中分离的103株阴沟肠杆菌。
2.菌株鉴定 根据《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常规方法分离菌株鉴定,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 32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鉴定。
3.药敏试验 所有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对11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以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为质控菌株,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 2006年版标准[ 1]判读结果。抗菌药物纸片:头孢噻肟(CTX)、头孢他啶(CAZ)、头孢哌酮(CFP)、头孢吡肟(FEP)、庆大霉素(GEN)、阿米卡星(AMK)为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产品;头孢西丁(FOX)、亚胺培南(IPM)、左氧氟沙星(LVX)、头孢哌酮-舒巴坦(CFS)、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培养基水解酪蛋白胨(MH)琼脂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4.产AmpC酶表型确证 选择纸片扩散法检测中对FOX耐药和中介的实验菌株进行AmpC酶表型确证,用CTX与CTX-3-氨基苯酚硼酸、CAZ与CAZ-3-氨基苯酚硼酸、FOX与FOX-3-氨基苯酚硼酸纸片检测,同组中两纸片间的抑菌圈直径相差≥5 mm判断为产AmpC酶。以标准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029M)为质控菌株。
1.病原菌分布 103株阴沟肠杆菌分布于各个科室,其中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心血管内科等共50株,占48.5%,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共47株,占45.7%;儿科、妇产科、急诊科、五官科、眼科等6株,占5.8%。其中内科以呼吸内科为主,共分离出41株,占39.8%;外科以神经外科为主,共分离出31株,占30.1%。
2.病原菌标本来源 按标本种类以痰液来源最多,共73株,占70.9%,其次为创伤分泌物17株和尿液8株,分别占16.5%和7.8%,见 表1。
![]() | 表1 103株阴沟肠杆菌标本来源分布 |
3.产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 103株阴沟肠杆菌对IPM全部敏感,因此选择纸片扩散法中对FOX耐药和中介的菌株共65株进行AmpC酶表型确证,共检出阳性30株,阳性率为29.1%,其中以痰液标本来源最多,为22株,占73.3%。
4.103株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见 表2。
![]() | 表2 103株阴沟肠杆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本组资料显示,阴沟肠杆菌感染以呼吸道为主,呼吸内科和神经外科居多,主要与这两科室患者的基础疾病、机体状态和侵入治疗较多有关[ 2]。产AmpC酶菌株分离率以痰液标本最高,是由于呼吸道结构复杂,该部位感染菌较难被清除,而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导和强选择压力引起。产酶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尤其对三代头孢及含酶抑制剂复合抗菌药物呈现高度耐药,与文献研究结果一致[ 3]。IPM为治疗产酶株感染的首选药物,另外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AMK、FEP、LVX等药物或联合药敏结果为敏感的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应加强对医院感染的控制,防止交叉感染,严重感染早期宜采用降阶梯治疗策略或循环使用抗菌药物,尽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努力控制产酶菌株的产生与扩散。
[1] |
|
[2] |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