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卢小林
缙云县人民医院,浙江 缙云 321400

作者简介:卢小林,男,1966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监测手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以防止手术后静脉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

对100例手术患者于术后1、3、5 d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检测。

结果

中小手术组PT、APTT、DD、Fbg和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术后1~3 d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DD、Fbg和vWF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 d以后基本趋向正常。

结论

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建议临床医生对三类以上手术患者术后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发现血栓前状态应及早作抗凝预防治疗。

关键词: 凝血功能指标; 监测; 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01-0044-03

手术对机体是一种创伤,手术创伤后机体各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凝血和纤溶系统平衡受到破坏,出现高凝状态,可导致血栓的形成[ 1]。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是大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引起重要脏器栓塞而致患者死亡,但临床医生一般能够做到术前常规检测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防止手术中出血,但很少进行术后凝血功能监测,一旦发生栓塞现象,错过了最佳预防时机,治疗上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麻烦。本研究对手术患者进行了术前凝血功能检测,并且在术后1、3、5 d再次对患者进行凝血功能监测。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

选择2008年3月至6月在缙云县人民医院手术的患者,共100例,其中三类以上手术级别50例(包括三类)称大手术组,平均年龄50.5±5.2岁。三类以下手术级别患者50例,称中小手术组,平均年龄51.3±6.5岁。正常对照组30名,平均年龄48.5±7.1岁,均来自缙云县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人群。

二、仪器和试剂

抗凝剂为0.109 mol/L柠檬酸三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仪器配套试剂进行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生产。

三、方法

大、小手术组术前、术后1、3、5 d分别采血,0.109 mol/L柠檬酸三钠1∶9抗凝,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15 min后,取血浆待测。按操作说明书规范操作。

四、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 x- ±s表示,术前及术后与对照组比较均采用 t检验。

结果

PT、APTT大、小手术组手术前、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Fbg、DD、vWF大手术术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d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3 d开始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术后5 d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中小手术组手术前、后与对照组比较,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 表1

表1 大、小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x- ±s)
讨论

血栓前状态(PTS)是很多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 2]。手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与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大小有关。一般中小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一般不用止血药物进行促凝治疗,术后恢复快,卧床时间短,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不具备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而大手术由于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造成血管内皮细胞严重损伤,激活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统;为了防止术后出血,一般使用止血药物进行1~2 d促凝治疗;手术后患者卧床少动,造成血液缓慢而使血液瘀滞,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患者在手术后出现高凝状态,其进一步发展形成血栓。据邱贵兴等[ 3]报道,骨科大手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少数可造成肺栓塞导致死亡。但目前手术后血栓栓塞并没有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很多医生认为其发生率不高,既没有意识到一旦发生重要器官栓塞的严重后果,也没有意识到一旦发生深静脉栓塞所带来的巨大的额外医疗费用。

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重要指标。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重要指标。DD是交联纤维蛋白特有的降解产物,他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 4],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Fbg的含量与凝血活酶活性有关,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血浆内的含量增高,机体内便存在着血栓形成的倾向[ 5]。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糖基化蛋白质,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vWF大量释放入血,使血浆vWF水平升高。因此,vWF可作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物[ 6]。本研究显示,50例中小手术组患者术后1、3、5 d的PT、APTT、DD、Fbg和vWF水平与对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50例大手术组患者PT、APTT的数值无明显变化( P>0.05),vWF、Fbg、DD术后1 d显著升高( P<0.01),提示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患者体内呈明显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状态,但术后3 d开始下降,5 d后基本达到正常水平。另外,100例手术患者中,有5例大手术患者术后5 d仍然处于高凝状态,经过临床及时抗凝治疗好转。由于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检测指标均为3 d后开始下降,因此术后3~5 d在检测PT、APTT、Fbg的同时,联合检测DD、vWF等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检测指标更为重要,特别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骨科大手术、易栓症患者手术后应加强监测,一旦发现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检测指标异常或检测值继续升高,应及早进行干预治疗,严防血栓形成。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林敏, 潘平山, 秦翠萍. 妇科肿瘤手术凝血及纤溶水平变化的分析[J].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9, 22(2): 171-173. [本文引用:1]
[2] 王淑娟. 关于选择血栓前状态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建议[J].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8, 21(5): 305. [本文引用:1]
[3] 邱贵兴, 戴尅戎, 杨庆铭, . 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J]. 中国临床医生, 2006, 34(1): 27-28. [本文引用:1]
[4] 王鸿利, 王学锋. 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2): 171-173. [本文引用:1]
[5] 王弓利, 邵凌云, 任雨笙,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抗氧化能力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1, 36(5): 308-309. [本文引用:1]
[6] 许福亮, 李公保, 纪恩美, . 脑血管性疾病vWF的检测[J]. 临床检验杂志, 1997, 15(6): 38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