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小兰,女,1971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
患者,女,14岁,学生。有外阴道壁左侧溃疡1年余,曾赴兰州等地医院求治,被诊断为白塞病。从未做细菌培养,治疗方案不明,溃疡面越来越大。于2008年3月来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自述外阴部灼烧、疼痛,久治不愈。当日及3 d后连续2次从溃疡深部取脓液送检做培养及药敏,均从脓液中分离出侵蚀艾肯氏菌( Eikenella corrodens)。后经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甲硝唑等敏感药物抗菌治疗1周后痊愈。
以无菌操作采集溃疡深部脓液2份。1份直接染色镜检,为革兰阴性球杆菌,位于白细胞内,偶见细长杆菌。用血琼脂平板及巧克力平板接种,置7% CO2培养箱中,35 ℃培养24 h后,见培养皿上有针尖样细小菌落生长,培养至72 h菌落逐渐增大,为灰色、扁平、干燥、边缘呈扩散生长,96 h后中心凸起,呈直径2~4 mm斗笠样/草帽样菌落,见 图1。进一步作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阴性小杆菌,大多呈细长。营养琼脂、水解酪蛋白、中国蓝琼脂平板上均不生长。生化反应:氧化酶(+)、硝酸盐(+)、鸟氨酸脱羧酶(+)、触酶(-)、靛基质(-)、尿素酶(-)、七叶苷(-)、枸橼酸盐(-)、明胶(-)、 动力(-)、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木糖(-)、甘露醇(-)。陈旧性菌落周围稍显草绿色。用棉签抹取菌苔可见黄色,伴有类似发霉的特殊气味。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青霉素、哌拉西林、氯霉素、四环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均敏感。
侵蚀艾肯氏菌是艾肯氏菌属中的惟一菌种,属奈瑟菌科。侵蚀艾肯氏菌是兼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初代分离需要氯化血红素,且生长缓慢,在含3%~10% CO2的环境中生长良好。
侵蚀艾肯氏菌是人类黏膜表面固有的菌群,当黏膜表面受损后可引起感染。感染常发生于头颈部和腹部,并常和链球菌、肠杆菌科细菌混合感染。单独也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硬膜下积液、败血性关节炎、肺炎、手术后感染和软组织脓肿[ 1],但从阴部分离出此菌的报道少见。本例患者外阴部灼烧、疼痛1年余,辗转于门诊,未行系统治疗,且临床忽略细菌培养,仅凭一般症状误诊为白塞病,致使治疗效果不佳。此病例提示临床要重视细菌培养,减少经验性、盲目性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