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例五步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析
洪菲
宁波市中医院检验科,浙江 宁波 315010

作者简介:洪 菲,女,1974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检验工作。

摘要
关键词: 五步蛇; 凝血功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中图分类号:R446.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09)09-0670-02

毒蛇咬伤是较常见的急诊之一, 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1]。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五步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变显著, 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若不及时抢救, 易引起多脏器的出血并导致其功能损害。现将宁波市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73例五步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003年1月至2008年5月宁波市中医院共收治73例五步蛇咬伤患者, 其中男48例, 女25例, 年龄23~69岁。正常对照组选自健康体检者35名, 年龄21~52岁, 身体健康。

2. 方法

蛇伤患者入院后准确采集静脉血1.8 mL, 注入含有0.2 mL 109 mmol/L枸橼酸钠的抗凝管, 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10 min; 血常规则用乙二胺四乙酸钾(EDTA-K2)抗凝采血1 mL, 抗凝剂浓度为1.5 mg/mL。对照组空腹静脉采血方法同上。检测仪器为意大利IL公司生产的ACL-Futura全自动血凝仪和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STKS血液分析仪并使用配套试剂。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 x̅± s表示, 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五步蛇咬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表1 五步蛇咬伤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凝血功能测定结果比较
三、讨论

五步蛇毒素是血循毒, 包括心脏毒素、出血毒素、溶血毒素、促凝血及抗凝血因子和多种酶类。当其毒素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的凝血机制发生改变, 临床上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倾向。对机体凝血功能影响较显著的成分主要为:凝血酶样促凝物质, 可引起凝血反应, 导致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 PLT迅速减少, 且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凝胶很不稳定, 易被血液中的纤溶酶所溶解, 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类凝血酶和纤溶酶, 能明显延长PT、APTT、TT, 降低FIB含量, 类凝血酶还具有抗凝作用[2]; 磷脂酶A2(PLA2), 通过抑制PLT凝集而产生抗凝血作用[3]; 出血毒、溶血毒和蛋白水解酶等, 均会影响机体的凝血机制, 严重时会导致DIC的发生。

在宁波市中医院收治的73例五步蛇咬伤患者中被临床诊断为毒蛇咬伤并发DIC患者共12例, DIC的发生率为16.4%。12例患者除凝血指标检测异常外, D-二聚体的检测同时呈阳性, 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 均符合DIC

的诊断标准[4]。五步蛇咬伤并发急性DIC的病因是其毒素所引起, 治疗关键是中和蛇毒, 精制的抗五步蛇毒血清有除病因的特效。同时可针对PLT、FIB或成份输血, 对纠正已失衡的凝血系统功能有显著的疗效。若并发其他脏器功能损害还应积极的综合治疗。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舒普荣. 蛇伤治疗[M]. 第4版.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0. [本文引用:1]
[2] 雷丹青, 蒙怡, 刘绵林, . 尖吻腹蛇蛇毒抗凝、纤溶组分的分离及对凝血系统的影响[J]. 中成药, 2006, 28(4): 545-547. [本文引用:1]
[3] 饶颖竹, 肖桂元, 周少雄, . 贵州产五步蛇蛇毒磷脂酶A2的抗凝血及抗血栓作用研究[J]. 蛇志, 1999, 11(2): 12-13. [本文引用:1]
[4] 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几项诊断参考标准[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0, 21(3): 165-16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