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士华,男,1966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免疫学检验工作。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40例临床确诊的ACS患者,15例稳定心绞痛(SA)和15名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P选择素及MMP-9水平。
结果ACS患者外周血清P选择素、MMP-9水平均高于SA组及对照组( P<0.01);ACS患者治疗后P选择素、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P<0.01)。
结论血清P选择素、MMP-9浓度升高与ACS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血清P选择素、MMP-9浓度升高可以作为ACS发生的预测指标。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目前认为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继之发生破裂、血栓形成, 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损伤, 炎症反应、斑块纤维帽的降解、血小板活化在其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是细胞黏附分子选择素家庭成员之一, 在炎症反应血栓形成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1]。MMP-9属于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可降解细胞外基质, 导致斑块纤维帽基质的降解。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CS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MMP-9水平, 探讨其在AC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意义。
本研究对象均为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在平湖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 排除感染、肿瘤、近期重大外伤、手术、全身免疫性疾病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并且经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ACS诊断按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制定的标准, 共入选ACS组病例40例, 男27例, 女13例, 年龄38~72岁, 平均(62.4± 8.9)岁, 其中AMI 16例, UA 24例, 稳定型心绞痛(SA)组15例, 男8例, 女7例, 年龄48~72岁, 平均(60.4± 6.5)岁, 健康对照组为来自体检中心的正常人, 排除心脏、肝脏等重要脏器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 共15名, 其中男10名, 女5名, 年龄35~68岁, 平均(58.7± 7.8)岁。
ACS患者入院后即刻、SA患者及对照组入院后次日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 自然凝固后1 h内离心取血清置-70℃冻存待测P选择素、MMP-9; ACS患者2周后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 取血清检测P选择素、MMP-9。P选择素检测试剂盒由BPB Biomedicals, Inc提供, MMP-9检测试剂盒由美国Amersham Biosciences公司提供。检测方法为ELISA, 仪器为意大利ALISEI全自动酶标仪。
数据以
ACS患者的P选择素、MMP-9均高于SA组和对照组(P< 0.01, P< 0.01); SAP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 表1 各组患者血清P选择素、MMP-9水平比较(ng/mL) |
AMI患者外周血清P选择素、MMP-9水平均高于UA组(P< 0.01, P< 0.01), 见表2。
![]() | 表2 ACS组内P选择素、MMP-9水平的比较单位(ng/mL) |
ACS组患者治疗后P选择素、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1, P< 0.01), 见表3。
![]() | 表3 ACS患者治疗前后P选择素、MMP-9水平的比较(ng/mL) |
ACS是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往人们认为冠脉缺血事件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逐渐增大以致堵塞管腔所致。目前倾向于认为, 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主要由斑块的稳定性而非大小决定, 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是ACS发病的病理基础。因此引起ACS的真正原因是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近年研究表明[2], 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P选择素是介导这一过程和血小板聚集的重要物质。P选择素属黏附分子中的选择素家族, 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高度糖化的整合蛋白分子骨架, 主要合成并储存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内[3]。在病理因素的刺激下, 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活化, 贮存的P选择素转位到细胞表面快速表达, 介导白细胞的俘获, 并顺血流方向沿内皮细胞表面向损伤部位滚动, 这是白细胞牢固黏附和移行外渗的最初阶段。白细胞与血小板、内皮细胞的黏附可直接刺激或介导多种活性酶(包括MMP-9)、细胞因子、细胞毒性物质等的释放, 引发炎性反应和激活外原性凝血途径, 促进血栓形成。有研究发现[4], 人和动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可见P选择素的显著表达, 而正常内皮细胞及非活动性纤维斑块处P选择素表达不明显, 这表明P选择素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ACS组血清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正常对照组, 并且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又显著下降, 其中AMI患者血清P选择素水平又明显高于UA组, 但在SA组和正常对照组的P选择素水平比较中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P选择素与ACS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其浓度变化与不同严重程度的ACS呈正相关。另外, UA容易演变为AMI, 而且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P选择素水平的临床监测有助于观察UA患者是否存在病情进一步恶化可能。因此, 检测P选择素的血清水平有利于临床上ACS患者的筛选鉴别, 以利于采取措施及时干预, 防止病情恶化, 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的降解容易导致斑块破裂, 在ACS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降解斑块局部细胞外基质动脉内膜细胞基质(ECM)从而使纤维帽变薄, 导致斑块的不稳定及破裂[5]。MMPs是一类生物活性依赖于锌离子、有降解细胞外基质能力的酶系家族, 至今已识别的超过20余种。MMPs根据其功能将其分为几大类:胶原酶、间质溶解素、明胶酶、膜型金属蛋白酶。MMP-9属于MMPs, 主要降解Ⅳ 、Ⅴ 、Ⅶ 、Ⅹ 型胶原、明胶、纤维连接蛋白等, 通过斑块纤维帽的降解及破裂参与ACS的发病过程。有研究发现[6]ACS患者周围静脉血MMP-9水平明显增高, 且经内科治疗症状稳定后其水平下降, 说明MMP-9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系。
本研究显示:ACS患者MMP-9高于SAP组及对照组, 经内科积极治疗2周后明显下降, 与其他人研究结果相同, 进一步证实MMP-9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
总之, P选择素、MMP-9与ACS的发生密切相关, 血清P选择素、MMP-9水平增高, 提示斑块内脂质核心增大, 大量炎性细胞侵润, 纤维帽变薄, 脆性增加, 发生斑块破裂的危险性增大。冠心病患者血清P选择素、MMP-9浓度升高, 可能预示着ACS的发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