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曾燕波,女,1971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测定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和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血浆中纤溶酶原(PLG)活性(PLG∶A)、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AT∶A)、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并探讨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取41例PNS患儿和32例HSPN患儿血浆,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PLG∶A、AT∶A,免疫比浊法测定vWF水平,磁珠凝固法测定FIB水平。
结果PNS患儿血浆PLG∶A及AT∶A水平分别为(69.15±17.61)%及(58.32±26.38)%各自均低于HSPN患儿的水平,后者 PLG∶A水平为(93.51±15.57)%、AT∶A 水平为(123.8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NS患儿血浆vWF水平及FIB水平分别为(211.40±62.61)%及(5.11±0.98) g/L各自均高于HSPN患儿的水平,后者vWF水平及FIB水平分别为(119.51±46.30)%及(3.25±0.79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PNS患儿血浆凝血活性较HSPN患儿高,检测PLG∶A 、AT∶A 、vWF、FIB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evels of plasminogen activity(PLG∶A),antithrombin-Ⅲ activity(AT∶A),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and fibrinogen(FIB)in the children patients with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and 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nephritis (HSPN).
MethodsThe plasma samples from 41 PNS children and 32 HSPN children were collected.PLG∶A,AT∶A were measured by spectrophotometry, vWF by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FIB by magnetic bead clotting.
ResultsThe levels of PLG∶A and AT∶A in PNS children (69.15±17.61)% and (58.32±26.38)%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HSPN group[(93.5±15.57) and (123.80±26.40)%, P<0.01].While the levels of vWF and FIB in PNS children[(211.40±62.61)% and (5.11±0.98) g/L]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SPN group[(119.5±46.30)% and (3.25±0.79)g/L, P<0.01].
ConclusionsThere is hypercoagy lable state in PNS children.Determination of PLG∶A,AT∶A,vWF and FIB has significantly value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NS and HSPN.
目前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 PNS)的发生机制及其发展方向的研究逐渐深入, 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及内皮细胞损伤在PNS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 HSPN)是儿童期常见的血管炎性肾损害疾病之一, HSPN患儿也可能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血管内凝血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过程。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AT∶ A)、纤维蛋白原(FIB)是反映机体凝血活性的敏感指标, 纤溶酶原(PLG)活性(PLG∶ A) 是反映机体纤溶活性的指标,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是促血栓形成的物质, 又是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因此, 我们对PNS患儿和HSPN患儿的PL∶ A、AT∶ A、vWF及FIB等几个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分析其凝血、纤溶功能的紊乱, 探讨其在发病中的作用及鉴别诊断意义。
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本院住院及门诊患儿73例, 其中PNS患儿41例(称PNS组), 男24例, 女17例, 年龄1~13岁, 平均8.1岁, 所有病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PNS; HSPN患儿32例(称HSPN组),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3~10岁, 平均7.9岁。诊断符合全国小儿肾脏病科研协作组制定标准[1]。所有项目均在治疗前检测。
73例患儿在未行任何抗凝及其他治疗前清晨空腹抽静脉血1.8 mL, 静脉血与109 mmol/L枸椽酸钠抗凝剂9∶ 1抗凝, 3 000 r/min(离心半径15 cm)离心10 min, 取血浆-20 ℃保存, 各项指标每月测定1次, 做好数据记录。测定时37 ℃快速复溶, 颠倒混匀。
纤溶酶原活性(PLG∶ A)、AT-Ⅲ 活性(AT∶ A)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 vWF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FIB采用磁珠凝固法测定, 同时随标本做质控。
德国的STA-R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
五.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CS10. 31统计软件分析, 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
PNS患儿的PLG∶ A、AT∶ A较HSPN患儿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PNS患儿vWF水平、FIB水平较HSPN患儿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数据结果比较见表1。
![]() | 表1 2组患儿PLG∶ A、 AT∶ A、 vWF、 FIB检测结果比较 ( |
PNS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不同程度的水肿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主要是由体液免疫应答反应引起肾小球损伤, T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和细胞免疫异常也参加发病[2]。免疫内环境紊乱、感染、损伤等原因, 导致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3], 释放组织因子(TF)激活外源凝血途径, 激活巨噬细胞及暴露内皮细胞破损表层等激活内源凝血途径, 引起肾内的高凝状态, 继而引发纤溶途径的激活。内皮细胞能产生抗血栓物质[纤溶酶原(PLG)、AT-Ⅲ 、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等]和促血栓物质[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PAI-1)、vWF、血管紧张素等], 两者的平衡对维持正常的出凝血状态至关重要, 可见内皮细胞损伤也是PN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肾小球内凝血纤溶障碍已被认为是导致慢性进展性肾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4]。
PNS患者体内出现高凝状态而促使肾内血栓形成。在血栓形成的同时, 体内纤溶系统启动, PLG活化为纤溶酶(PL)发挥作用, 导致PLG消耗性降低。PLG的活化受到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及其PAI等的调节。PAI主要存在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内,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凝血系统激活使血小板受活化, 释放出大量PAI, PAI特异地抑制t-PA的活性, 使PLG无法激活为PL, 导致PLG活性降低。当大量蛋白尿时, PLG从尿中丢失, 加剧血浆PLG含量下降, 出现纤溶功能低下。实验数据显示, PNS患者体内PLG活性显著低于HPSN组, 提示患者体内存在一定高凝状态的同时, 纤溶系统活力被抑制, 即凝血纤溶的平衡已被破坏, 这可能进一步加重了肾脏的损伤。vWF是一种多聚体糖蛋白,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储存于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α 颗粒中[5], 是使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层关键作用物质。vWF作为一种黏附蛋白能介导血小板与血管基底膜的结合, 在理化、生物和免疫因素等刺激下, vWF合成增加,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vWF大量释放入血中, 使血浆vWF水平增高, 因此它可以作为血管内皮受损的标志物[6]。PNS患者体内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肾小球基底膜, 激活补体, 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7], 释放其胞内棒杆状小体的大量vWF, 致体内的vWF含量升高。有关学者认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位于尿液通路和周围间质之间, 肾脏疾病状态(特别是PNS等慢性肾脏疾病)下异常滤过的蛋白可直接损伤近端小管上皮细胞, 小管上皮细胞过度重吸收尿蛋白引起溶酶体破裂, 溶酶体酶释放至细胞间质, 导致大量T细胞及巨噬细胞间质浸润, 内皮细胞受损, 进一步引起vWF的升高。本实验中的PNS患者vWF比HSPN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说明PNS患者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vWF也是一种促血栓物质, 介导血小板与血管壁的黏附, 以及作为FⅧ 的辅因子增强其凝血活性, 促进血栓的形成。AT是机体生理性抗凝系统的重要成分。当PN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后, 释放组织因子, 激活外源凝血途径, 暴露的破损表层等激活内源凝血途径, 抗凝系统也同时被激活而导致AT消耗性降低。 FIB是参与凝血过程的一个血浆糖蛋白,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机体凝血系统处于激活状态时, 机体会应激性产生大量FIB以供应凝血系统的需求, 实验显示PNS患者FIB比HSPN组高(P< 0.01), 说明PNS患儿体内的高凝状态比HSPN组更明显。
HSPN属于过敏性紫癜的继发病变, 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在过敏性紫癜患者中, 大约有1/3以上可出现肾损害, 其中又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HSPN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主要为体液免疫异常, 同时有细胞因子与炎症介质的参与[8]。当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 可以对非己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对机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当免疫功能失调时, 外界细菌、病毒、海鲜、药物、花粉等, 都可引起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或免疫缺陷病等。这些致病因素产生的抗原与体内的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 这些免疫复合物最易沉积于肾小球, 从而启动肾脏的纤维化进程。与此同时, 肾脏发生纤维化的过程中也引起了血管炎症反应, 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 以血尿为直接表现, 导致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发生。
本实验中PNS患儿的PLG活性、AT-Ⅲ 活性、vWF水平、FIB水平与HSPN患儿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推测原因如下:HSPN与PNS两者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免疫损伤、高凝状态与微血栓形成), 但肾脏受累的程度却不一样, 尤其是HSPN患者肾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相对轻微。综上所述, PNS患者血浆vWF、FIB较HSPN增高, 而PLG∶ A、AT∶ A明显降低, 表明PNS患儿肾小管上皮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受损, 导致内皮细胞产生并释放的促血栓物质增多及抗血栓物质减少是PNS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检测上述指标同时密切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查, 对PNS和HSPN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