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邹伟华, 顾金华, 胡小芹
湖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浙江 湖州 313000

作者简介:邹伟华,男,1975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研究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检测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N)患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34例PGN患者经皮肾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诊断,根据肾组织中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及硬化程度分为3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及20名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

结果

PGN患者各组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5 .67, P<0.01)。其中Ⅱ组表达阳性率较Ⅰ组增高( q=6 .49, P<0.01),Ⅱ组也较Ⅲ组增高( q=5 .19, P<0.01)。

结论

P-选择素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检测PGN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为临床抗黏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 P-选择素;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外周血血小板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09)06-0452-03

P-选择素(p-selectin)是细胞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主要成员, 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 P-选择素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 主要表达于激活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 PG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血小板活化与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因素在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进行性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4例PGN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 探讨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在PGN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材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PGN患者34例, 为湖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0例, 女14例, 年龄12~56岁, 平均年龄(35.6± 12.2)岁。血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正常, 经皮肾穿刺活检, 由病理科医师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82年及1995年)肾小球疾病组织学分型修订方案[2, 3], 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免疫病理及电镜检查结果提出病理诊断。其中IgA肾病10例,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例, 微小病变型肾病5例,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3例,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例, 膜性肾病4例, 局灶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5例。均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根据肾组织中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及硬化程度将上述34例患者分为3组。Ⅰ 组肾小球有轻微炎症病变8例; Ⅱ 组肾小球细胞明显增生、炎症细胞浸润19例; Ⅲ 组肾小球细胞增生及炎症浸润不明显、病变以硬化为主7例。3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中等量以上蛋白尿, 其中Ⅰ 组和Ⅲ 组以中等量蛋白尿占多数, Ⅱ 组以大量蛋白尿或接近大量蛋白尿占多数。对照组20名, 为本院体检健康者, 均无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

二、方法

1.样本采集 取空腹血1.5 mL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 500 r/min(离心半径15 cm)离心5 min, 分离出上层血浆为富含血小板血浆。

2.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检测 用流式细胞仪(EPICS-XL, Coulter公司生产)测定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单克隆抗体CD62P-PE、IgG1-PE均购自法国Immunotech公司。测定管加入CD62P-PE 10μ L、阴性对照管加入IgG1-PE 10 μ L, 各加入富含血小板血浆50 μ L于上述试管中混匀, 室温暗处放置15 min。各加入1 mL磷酸盐缓冲液, 在流式细胞仪上计数10 000个血小板, 记录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 计算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

3.24 h尿蛋白定量测定 采用磺柳酸比浊法。

三、 统计学方法

检测结果以 x̅± s表示, 多组均数分析用F检验, 均数间两两比较用q检验以及直线相关分析。

结 果
一、3组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

结果见表1

表1 3组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及尿蛋白定量
二、3组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表达

结果见图1

图1 3组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表达图
注:(a)为对照组; (b)为Ⅰ 组; (c)为Ⅱ 组; (d)为Ⅲ 组

PGN患者3组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7, P< 0.01)。其中Ⅱ 组表达阳性率较Ⅰ 组增高(q=6.49, P< 0.01), Ⅱ 组也较Ⅲ 组增高(q=5.19, P< 0.01)。

三、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与24 h尿蛋白定量相关分析

34例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与其24 h尿蛋白定量(6.65± 4.47 g)呈线性正相关(n=34, r=0.325, P< 0.05)。

讨 论

在正常情况下P-选择素不表达或低水平表达, 主要定位于血小板α 颗粒和内皮细胞Weibel Palade小体内。当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被激活时, P-选择素迅速表达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表面, 成为血小板活化的特征性标志之一[4]。作为重要的黏附分子, P-选择素是炎症早期介导炎症细胞向受损部位趋集过程中的重要信号, 可介导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作用, 与免疫损伤、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5]

结果显示PGN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中Ⅱ 组表达阳性率较Ⅰ 组增高(P< 0.01), Ⅱ 组也较Ⅲ 组增高(P< 0.01)。PGN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是否活化可以判断体内有无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倾向, 可作为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6], 根据P-选择素检测结果可以反映PGN患者高凝状态的存在。

不同肾小球病理改变的患者P-选择素表达有差异, 肾小球内皮细胞明显增生和炎症浸润的患者其P-选择素表达多于肾小球病变轻微及病变以硬化为主者, P-选择素在介导和促进肾小球内血小板黏附聚集、肾小球炎症浸润以及细胞增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病变以肾小球硬化为主者、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 P-选择素表达也相对不活跃。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与其24 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 尿蛋白量反映了肾小球的损伤程度, 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可以反映肾小球免疫炎症性病变的严重程度。

P-选择素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 针对P-选择素的抗黏附治疗有望成为急、慢性肾脏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手段[5], 检测PGN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为临床抗黏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王朝晖, 陈楠, 王伟铭, . IgA肾病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搜寻和确定[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5): 282-285. [本文引用:1]
[2] Churg J, Sobin LH. Renal Disease-classification and atlas of glomerular disease[M]. Tokyo: lkagu-Shoin medical publishers Inc, 1982, 4. [本文引用:1]
[3] Churg J, Bernstein J, Glassock RJ. Renal disease-classification and atlas of glomerular disease[M].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lkagu-Shoin medical pub-lishers Inc, 1995, 4. [本文引用:1]
[4] 明凯华, 李艳, 夏尊恩, . 中国汉族人群P-选择素基因多态性的研究[J]. 临床检验杂志, 2006, 24(4): 285-288. [本文引用:1]
[5] 王锋, 汪年松, 喻明. P-选择素与糖尿病肾病[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5): 396-400. [本文引用:2]
[6] 白晓玲, 郭卫民, 段晓辉. 血小板活化状态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高凝状态的研究[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1999, 8(1): 34-3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