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患者肝、肾功能与心肌酶谱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洪菲, 贺娟, 戴强
宁波市中医院检验科,浙江 宁波 315010

作者简介:洪 菲,女,1974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研究毒蛇咬伤患者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224例毒蛇咬伤患者根据中毒程度的不同分为轻、中、重度3组。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检测并进行比较。

结果

轻型中毒组肝、肾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中型、重型中毒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轻型、中型、重型中毒组心肌酶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应对毒蛇咬伤患者进行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监测,以便及时指导临床进行抢救治疗。

关键词: 肝功能; 肾功能; 心肌酶谱; 毒蛇咬伤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09)05-0367-03
The changes of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s and myocardial enzymes in patients bitten by poisonous snake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HONG Fei, HE Juan, DAI Qia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Ningbo Hospit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Zhejiang Ningbo 31501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s and the myocardial enzymes in patients bitten by poisonous snake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224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light,medium and severe) based on their degree of poisoning. The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s, myocardial enzymes in patients and healthy persons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light poisoning had no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atients with medium and severe poisoning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The myocardial enzymes activities in all three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s

Monitoring of the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s and myocardial enzymes in patients bitten by poisonous snake is essential to guide the treatment in time.

Keyword: Liver function; Kidney function; Myocardial enzyme; Snake poisoning

毒蛇咬伤常常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 中毒主要以脑、心、肺、肝、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损害较重[1]。为了解毒蛇咬伤患者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 我们对224例毒蛇咬伤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24例毒蛇咬伤患者均为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宁波市中医院住院患者, 其中男135例, 女89例, 年龄8~69岁。按照全国蛇伤急救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将224例毒蛇咬伤患者分为轻型中毒137例、中型中毒45例、重型中毒42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112名, 年龄21~65岁, 身体健康, 排除患有损害肝、肾功能及心功能的疾病。

二、方法

毒蛇咬伤患者入院后立即静脉采血, 对照组空腹静脉采血, 及时分离血清进行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检测。仪器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总胆红素(TBil)为终点法, 肌酐(Cr)采用电极法,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免疫抑制法,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尿素 (Urea)均为速率法。

三、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用 x̅± s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毒蛇咬伤轻型中毒者肝、肾功能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中、重型中毒者明显升高(P< 0.01)。轻、中、重型中毒组CK、LDH、CK-MB、AST均明显增高(P< 0.01), 而且随着中毒程度加重各项检测结果的异常程度增加。见表1、2。

表1 不同程度毒蛇咬伤中毒患者与对照组的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测定结果比较( x̅± s)
讨 论

蛇毒是毒蛇毒腺中分泌出的毒液, 有多种活性成分, 主要有毒性蛋白质、多肽类、多种酶类。蛇毒中毒性最强烈的为神经毒素、心脏毒素及出血毒素。毒蛇咬伤后毒素经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迅速进入体内引起中毒, 可对多个器官造成损害。蛇毒中含有的心脏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 000~7 000, 是由6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毒素[2], 对心肌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甚至可发生心肌坏死。心脏毒素亦是一种直接的溶血因子, 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的生物膜导致其结构破坏, 甚至坏死, 从而导致心肌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细胞内容物包括各种酶类的逸出。本研究发现, 轻型中毒患者血清AST、CK、LDH、CK-MB已明显增高, 特别是具有心肌特异性的CK-MB的增高更明显, 提示患者心肌细胞受损。中毒严重时, 可发生心搏障碍、室性纤颤, 甚至心肌坏死, 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此外CK的升高除与心肌细胞受损有关外, 还与骨骼肌受损肌纤维变性、坏死有关。

由于肝脏是外来毒物氧化、还原、分解和生物转化的重要场所, 中毒较重时毒素必然会引起肝细胞的毒害和实质性损伤, 肝细胞的酶类释放明显增加。同时, 蛇毒中含有溶血毒素可引起血管内溶血, 导致血清中TBil增高, 也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因此在中、重型中毒组TBil、ALT显著升高, 并且毒蛇咬伤患者TBil、ALT升高幅度越高, 病情越重, 两者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与文献结果相符[3]

蛇毒中有磷脂酶A能引起血管内溶血, 产生大量血红蛋白阻塞肾小管; 同时骨骼肌损伤时产生的大量肌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 也会使肾小管阻塞; 蛇毒还可以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加速对肾脏的损害; 蛇毒中含有活性的蛋白水解酶, 蛋白水解酶可凝固纤维蛋白原和损害血管壁引起严重出血、组织破坏, 同时释放出组织胺。组织胺和缓激肽都能引起血压剧降, 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 肾小管收缩,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蛇毒中还有促凝活性物质, 通过激活第X因子, 在有磷脂、因子Ⅴ 和钙离子的参与下, 形成凝血酶原激酶,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 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 并继发纤溶亢进, 继而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可使肾实质缺血、缺氧, 也可导致急性肾衰竭[4]。上述因素均会造成对肾脏的损伤, 其中大量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会阻塞肾小管, 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进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5]。因此, 毒蛇咬伤患者往往伴有血尿。中、重型中毒患者Urea、Cr 升高明显, 升高的幅度与肾脏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毒蛇咬伤对多种脏器均有毒性作用, 应密切监测各项生化指标, 尤其是对肝、肾、心功能的监测。及时输注有效的抗毒血清和其他抢救治疗(中西医结合), 多数均能恢复其脏器原有的功能[6]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舒普荣. 蛇伤治疗[M]. 第4版.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0. [本文引用:1]
[2] 覃公平, 钟吉富. 蛇伤治疗与急救[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125. [本文引用:1]
[3] 彭和平, 彭建华, 周玉环, . 毒蛇咬伤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的改变与临床应用与探讨[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 9(1): 61-62. [本文引用:1]
[4] 胡斌. 血液透析抢救毒蛇咬伤并急性衰竭28例分析[J]. 安徽医药, 2007, 11(6): 543. [本文引用:1]
[5] 姜海云. 蝮蛇咬伤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4, 8(6): 84-86. [本文引用:1]
[6] 陈远辉. 蛇伤救治绝招[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7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