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罗建平,男,1975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和实验室信息管理工作。
检验科的工作是“ 以质量为核心, 以标本为中心” , 临床标本是检验科的主要工作对象。标本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医嘱开始到标本的最终销毁经历许多环环相扣的节点。涉及医生、护士、转运工、检验技师、销毁工等诸多交接, 这是一个标本流的过程, 同时也是信息流过程。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一般只做到对分析中的标本信息进行管理和质量监控, 没有拓展到对分析前、后的标本流程进行管理, 尤其是未能对分析前诸节点标本流进行信息监控和管理, 而分析前的标本质量已是目前影响检验准确性的最大不确定因素[1]。不仅如此, 对标本的管理还影响到医检、检护关系及其他很多方面。为此, 我院与宁波金唐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建立了标本管理系统(sample mamagement system, SMS), 与LIS一起实现了对标本流程的全程监控。
1.信息的设置和维护 (1)基础信息设置 如标本类型、容器、各专业工作站等; 检验医嘱、检验项目、医嘱归类和门、急诊等设置。各种时间限设置, 如门、急诊检测时间限、标本周转时间(TAT)限、转运时间限、前处理时间限等; (2)各种报警和提示设置:如上述各种时间限超出报警、送错地点的标本报警、急诊标本接收提示及其他违反各种设定要求的标本提示等; (3)检验项目知识库的维护和更新。
2.标本流程的管理监控 SMS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和LIS三者间实现无缝连接后, 对标本的整个流程中各节点进行了管理和监控[2]。(1)分析前节点:包括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转运节点和前处理节点; (2)分析中节点:标本的检测和结果审核; (3)分析后节点:包括标本存放和标本销毁。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是HIS的一部分, 其中涉及检验与标本相关信息由SMS设置并受其监控管理, 两工作站收到和可查看的信息取自SMS和LIS。分析中节点由LIS接管, 其相关信息取自HIS和SMS, 最终输出的相关信息反馈给后两者。分析后节点由SMS监控管理。
3.标本信息的查看、整理、统计和发布 如医生工作站开出和护士工作站执行的医嘱信息, 检验科收到的标本信息及检测情况, 不同时段收到的标本整理及归类, 存放标本的查看, 工作量统计等等。并在规定的时间向各病区护士工作站自动发送已收到标本和检测情况以及不合格标本的情况。
1.对医生工作站的标本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 通过医生工作站点击电子检验医嘱, 实现对检验项目的申请并提交。本节点质量控制, 通过规范电子检验医嘱和设置检验项目知识库等, 提高了医生对医嘱的规范申请。
2.对护士工作站的标本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 在护士工作站导入检验医嘱时, 生成并打印条形码标签。(1)检验项目知识库和条形码标签上所示信息, 帮助护士提高了采集的标本质量; (2)采集后进行扫描确认, 明确了标本采集时间, 这是TAT的开始; (3)转运前进行扫描发送, 未发送的标本不能在下一节点进行接收。发送不但是转运过程时间控制的开始, 而且也为之后的转运和接收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 如标本遗失、转运超时、送错地点等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有效查实提供了规范。
3.转运节点的标本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 转运人员收集护士工作站已发送的标本, 及时运送到检验科门诊部、住院部或其他检验处进行接收。为了能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提醒, 设置了语音信息进行语音提示。(1)未发送的标本不能接收并语音提示原因; (2)超出转运时间限或检验TAT时间限的标本不能接收并语音提示原因, 同时向护士工作站自动发送相应信息, 该条形码自动列入不合格标本栏; (3)非本处接收的标本不能接收并语音提示原因同时提示正确的接收处。
4.前处理节点标本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 标本在实验室接收到检测前在LIS核收这一中间过程, 其控制节点为:(1)标本在实验室接收后各专业工作站会自动刷新显示刚收到的本组的标本信息, 包括检验项目、门急诊、数量等信息, 便于各工作站及时获知收取; (2)标本前处理时间(标本前处理时间=LIS核收时间-接收时间)超过设定时间限便会语音提示相关专业工作站; (3)标本在LIS上核收是前处理的结束, 同时也是分析过程的开始, 急诊检验或一些其他项目超出TAT便会语音提示; (4)该过程发现标本质量问题, 如量不足、溶血、严重脂血、稀释等, 进入SMS不合格标本栏, 扫描该条形码并注明原因同时发送信息, 护士站能实时看到信息。
5.标本分析过程和结果审核 从标本在LIS核收开始, 标本上机和检验项目下载, 接收仪器结果上传, 室内质控及结果审核校验, 均由LIS管理。审核完成后向SMS发送“ 完成” 信息。只有“ 完成” 状态的标本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存放环节。
6.标本存放节点的信息管理 标本检测完成后, 由SMS监管标本的存放登记。考虑到实际工作情况, 本节点设置了2种处理方式供专业工作站选择。(1)自动存放:信息状态为“ 完成” 的标本在间隔超过设定的时间后自动进入存放流程, 以颜色变化表示; (2)扫描存放:存放登记时, 扫描标本条形码, 校验标本信息状态, 否则拒绝进入存放流程并提醒, 进入存放流程的标本同样以颜色变化表示。SMS还对未完成检测的标本, 如择期检测标本和“ 时外标本” (即各专业工作站规定的检测时间外收到的标本)实行管理。
7.标本销毁节点的信息管理 对不同的检验项目结合标本类型、理化特点及工作实际, 设定标本存放时间, 存放到期的标本进入标本生物安全销毁流程, 也有2种处理方式可供选择。(1)自动销毁:存放到期的自动处理掉这些标本的信息; (2)扫描销毁:逐个扫描销毁。如需延长标本保存时间, 可手工修改信息。SMS还对已销毁标本的信息设置了一定的保存时间。
ISO/IEC15189的要求和检验科管理的发展, 要求对实验室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而对临床标本的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检验医嘱条形码作为标本的惟一标识, 通过信息化的全程监控手段, 为标本流程管理提供了高效安全的保障[2], 利用SMS与LIS、HIS的无缝连接,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标本分析前、中、后的全程质量控制。我院于2007年5月开始使用SMS, 通过半年多时间的临床实践,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
1.SMS达到的作用 (1)对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前各节点质量管理, 提高了检验医嘱质量和标本采集质量, 通过对标本采集时间确认和转运时间、前处理时间和TAT的限定, 环环相扣, 极大地规范了分析前的标本流程, 避免了不合格标本流入分析进程。实时获知标本接收情况, 加快了前处理和分析进程, 防止超时处理和超时检测, 规避标本漏检和迟检, 提高了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 (2)对临床的作用:通过规范检验医嘱和项目知识库, 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重点有效的检查。通过标本信息流的监控还能让医生实时获知标本分析进程, 及时查看各种报告结果尤其是急诊报告, 对危急值报告有特别标识予以提醒。帮助护士提高了标本采集质量, 及时获知标本转运、接收和检测情况, 发现转运接收环节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不合格的标本及原因, 便于重新采集或纠正错误。各专业工作站每天工作结束前均会定时向护士工作站发送接收标本、已完成标本、待检标本和不合格标本等信息的总结报告。帮助护士核对, 避免了应用SMS以前标本遗失、转运延时、接收不当等等问题, 从而大大理顺和增强了医检、检护关系; (3)对交接班的作用:能准确地获知前工作人员遗留的未检标本以及这些标本接收的时间, 便于安排工作。SMS应用以前, 在某些岗位特别是中班交接、夜班交接的岗位, 由于前工作人员的原因对已送达的标本未及时收取或前处理和检测, 把这些本应做的工作统统交给接班人员, 造成两者间的矛盾。有了SMS以后, 系统会有标本的接收时间, 以及前处理时间语音提醒, 加上检测时间的规定, 理清了各自职责, 再没有出现以前的情况。
2.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目标 (1)不能完全解决标本采集质量问题[1]:虽然检验项目知识库帮助护士对采集知识的了解, 但还是有人知之甚少甚至违反采集规范, 如输液时采集或采集同侧血管, 抗凝标本混匀不彻底或剧烈混匀, 另外患者的准备需要医生和护士告知等等, 这一切涉及思想意识的东西不是软件规范得了的, 只能通过教育交流等形式来逐步提高; (2)标本采集确认、转运交接不能完全按规范执行[1]:虽然设立了种种时间限制, 但仍有人在条形码生成打印后还未采集标本的情况下先行确认, 这是一个假采集时间。以及采集确认后很长时间后才发送, 造成转运环节与采集时间的拉长和失实, 甚至不时发生有条形码标签但无标本的空管一路通过确认、发送转运、直至检验科接收等问题, 同样也很难靠软件能完全规避的, 也只能通过人员教育与管理来规范; (3)分析后标本的存放和销毁问题:虽然SMS从软件上对存放标本和销毁进行了监管, 但以上提及的自动存放和自动销毁不是严谨的方法, 通过条形码扫描方式实现存放和销毁是最佳方式, 但因标本仍置于传统的试管架上, 逐个扫描费时费力, 标本回找也需人工查找和取回, 这需要更先进的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支持。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