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及并发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陆卫良, 丁琳, 丁美群, 陈永清
平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平湖 314200

作者简介:陆卫良,男,1972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通讯作者:丁 琳,联系电话:0573-85532735。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及并发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变化。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61例2型糖尿病患者、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35名正常对照组者血浆D-D水平。将61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高血压并发症组(38例)和无高血压并发症组(23例),并与原发性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

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高血压并发症组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并发症组( P<0.001)。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病理性凝血和纤溶状态,D-D测定可预示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关键词: 糖尿病; D-二聚体; 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09)04-0298-02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D-二聚体(D-dimer, D-D)可以反映体内病理性凝血与纤溶的变化。为此, 我们观察了61例2型糖尿病及并发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

从门诊和住院患者中选择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61例, 其中男36例、女25例, 年龄44~72岁。病程40~96个月。将其分为高血压并发症组和无高血压并发症组。高血压并发症组38例(男20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55± 7岁, 平均病程53± 16个月。无高血压并发症组23例(男12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49± 8岁, 平均病程36± 10个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组22例, 男10例, 女12例, 排除心、脑、肾及其他疾病。高血压病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诊断及分期标准。正常对照组35名, 男20名, 女15名, 年龄50± 6岁, 均为健康体检人员。

二、方法

1. 样本收集 所有患者和健康体检人员均在早晨空腹采静脉血3 mL于柠檬酸钠1:9抗凝管, 充分混匀后高速离心15 min, 分离血浆待测。

2.D-D测定 仪器为芬兰Aboa Tech Ltd公司的NycoCard READER Ⅱ 金标定量仪及配套试剂盒。测定方法基于免疫过滤试验原理, 样本中D-D分子由包被D-D单克隆抗体的膜捕获, 然后加入D-D单克隆抗体于胶体金的缀合物溶液, 膜中D-D将与金标抗体发生结合反应, 形成三明治嵌合体, 过剩金标抗体用洗涤液洗去, 2 min内检测膜上红色强度。

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 x̅± s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结 果
一、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D-D变化

2型糖尿病组血浆D-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高血压并发症组血浆D-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01); 无高血压并发症组血浆D-D与正常对照组无变化(P> 0.05), 见表1

表1 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D-D水平的比较表
二、高血压并发症组、无高血压并发症组及原发性高血压组D-D变化

高血压并发症组血浆D-D均高于无高血压并发症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P< 0.001)。高血压并发症组患者D-D水平高于糖尿病组(P< 0.001), 见表1

讨 论

2型糖尿病曾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是一个常见病。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高血压通常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通过血管困难而产生, 糖尿病由于长期的高血糖可导致一系列的血管病变而产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大约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

D-D则是交联纤维蛋白溶解后形成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D-D定性或定量测定是提示活动性纤溶的指标。Ridker等[1]认为表面上健康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和纤维蛋白溶解所产生的D-D水平异常升高时, 在不久的将来有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D-D的出现可认为是一种“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前期体征” [2]。本研究糖尿病患者血浆D-D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提示糖尿病患者存在着纤维蛋白形成和降解, D-D增高可能预示糖尿病患者心、脑、肾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 是一项有助于糖尿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有益检查。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Ridker PM, Vaughan DE. Hemostatic factors and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 N Eng J Med, 1995, 336(20): 389-391. [本文引用:1]
[2] 阮长耿. 血栓与止血[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33-17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