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宓庆梅,女,1962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实验诊断工作。
检测反复发热、咳嗽、流涕的2~15岁患儿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过敏原IgG抗体,为患儿治疗、康复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5例反复发热、咳嗽、流涕的患儿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并进行中医药物调理及治疗。
结果85例患儿中,94.1%患儿血清蛋清/蛋黄阳性;70.6%牛奶阳性;27.1%小麦阳性;22.4%西红柿阳性;20.0%大米阳性。针对血清中存在的食物过敏原抗体阳性的食物,进行饮食调整,祛除食物不耐受过敏原的因素,同时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用中医药物进行调理和治疗2~3周后,有85.9%的患儿症状明显减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结论检测食物不耐受过敏原IgG,调整、消除不利的食物进入体内,对患儿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食物不耐受是由IgG介导的、一种复杂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是人体免疫系统把食入体内的某种食物当作有害物质, 而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1, 2]。当机体反复食入该食物时, 就会使体内的特异性IgG抗体与食物颗粒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发生炎症等不同反应, 并可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症状的出现一般在进食后数小时到数天出现, 由于其症状无特异性, 因此患者自我诊断比较困难。据英国过敏协会统计, 人群中有高达45%的人对某些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耐受, 婴儿和儿童的发生率更高。
2006年2月至2007年6月来长征医院就诊的2~15岁患儿, 男52例, 女33例。反复发病2年以上, 症状包括咳嗽、哮喘、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健康儿童30名。研究对象均静脉取血2 mL, 分离血清, -20 ℃保存。
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14种特异性抗体IgG。试剂由美国Biomerica公司生产, 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用Bio-Rad公司Model 550酶标仪450 nm波长比色。标准曲线绘制:用试剂盒中提供的标准品稀释成浓度为50、100、200和400 U/mL。比色求得吸光度值, 绘制一条标准曲线。
3. 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浓度分为5个级别, 即阴性级:抗体浓度< 50 U/mL; 1+ 级:抗体浓度50~100 U/mL; 2+级:抗体浓度100~200 U/mL; 3+级:抗体浓度200~400 U/mL; 4+级:抗体浓度≥ 400 U/mL。
1.对检出食物特异性IgG的患儿进行合理饮食调整, 原则上食物特异性IgG浓度为≥ 1+ 级以上阳性的患儿禁食该不耐受食物6个月至1年。
2.以中药进行调理, 有太子参、茯苓、浮萍、黄芪、乌梅、防风、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等。根据症状用于热象清肺, 有麻黄、杏仁、乌梅、防风、辛夷、半夏、象贝等; 根据症状用于寒象温肺, 有麻黄、杏仁、乌梅、防风、辛夷、细辛、干姜等。
一、检测85例有临床症状的患儿血清食物特异性IgG, 其总阳性率为97.6%。对蛋清/蛋黄的特异性IgG呈阳性者占94.1%, 其中抗体浓度为4+ 级者占蛋清/蛋黄阳性者的63.6%, 浓度为3+ 级者占20.0%, 浓度为2+ 级者占11.4%, 浓度为1+ 级者占5.0%。对牛奶的特异性IgG呈阳性者占70.6%, 其中抗体浓度为4+ 级者占牛奶阳性者的26.7%, 浓度为3+ 级者占20.0%, 浓度为2+ 级者占30.0%, 浓度为1+ 级者占23.3%。对小麦的特异性IgG呈阳性者占27.1%。对西红柿、大米、鳕鱼、大豆和对虾的特异性IgG呈阳性者分别占22.4%、20.0%、18.8%、14.1%和12.9%, 其中抗体浓度级别主要是1+ 级和2+ 级。对玉米特异性IgG呈阳性者6例, 对蘑菇特异性IgG呈阳性者5例, 对牛肉、鸡肉特异性IgG呈阳性者各4例, 对猪肉特异性IgG呈阳性者1例。其中有1对异性双胞胎, 检测其食物特异性IgG和IgE, 结果见表1。
![]() | 表1 1例异性双胞胎食物特异性IgG和IgE的结果 |
二、在禁食不耐受食物同时, 引入中医疗法, 85例患儿中, 85.9%的患儿2~3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4岁女性患儿, 通过中药调理和合理饮食调整, 禁食不耐受食物8个月, 已能每餐进食主食约75 g, 体重增加4.2 kg; 2例口腔溃疡患儿已经痊愈; 4例每晚8时左右反复瘙痒的患儿症状消失; 66例反复咳嗽、流涕、发热的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三、检测30名正常儿童血清食物特异性IgG, 其结果为:对蛋清/蛋黄的特异性IgG呈阳性者占17.4%, 抗体浓度均为50 U/mL。对牛奶的特异性IgG呈阳性者占21.9%, 抗体浓度也均为50 U/mL。 对西红柿的特异性IgG呈阳性者1例。对鳕鱼的特异性IgG呈阳性者1例, 阳性率远低于有临床症状的患儿。
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食物不耐受)普遍存在[1], 属迟发性反应, 与摄入食物后数十分钟到2 h发生的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不同, 其发病迟缓, 通常在摄入食物24~120 h后发病, 临床表现为多个系统的慢性症状[2], 使临床诊断比较困难。Fooke认为, 许多人们最常食用的食物, 因为缺乏相应的酶而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甘油和单糖, 在肠道被作为外来物质被识别, 而导致人体免疫反应的发生, 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 与再次进入的该食物物质结合, 形成免疫复合物。某些免疫复合物无法通过肾小球滤膜, 将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压升高, 继发血压升高、血管壁扩张和胆固醇沉积等一系列症状和疾病。患者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如肠应激综合征和皮肤反应[3]。Tkaczyk等[3]证实人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存在与IgG结合的高亲和力受体, 二者结合引发IgG介导的变态反应, 导致上述细胞脱颗粒, 释放出组织胺和花生四烯酸等代谢产物。在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中胃肠道也是主要受累脏器。有学者发现在牛奶蛋白不耐受的腹泻患儿血中检测出特异性牛奶IgG, 其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腹泻患儿或健康儿童[4, 5]。牛奶蛋白过敏患儿主要是抗乳球蛋白IgG显著增高。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与肠应激综合征有关, 祛除相应的不耐受食物能有效地减轻肠应激综合征症状[6, 7]。Sicherer[8]认为, 食物过敏原通常是水溶性糖蛋白, 相对分子质量为10 000~60 000, 在低pH值液中稳定。使用食物添加剂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之一[9], 烹饪可降低食物蛋白质的变态反应原性, 然而过度加热食物又会增加食物蛋白质的变态反应原性。
本研究的85例患儿中, 主要症状为反复咳嗽、流涕、哮喘、厌食、发热、口腔溃疡和皮疹等, 以往就诊时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进行治疗, 均未见效。85例患儿中, 97.6%的患儿血清中含有1~5项食物特异性IgG抗体, 说明食物特异性抗体IgG在反复发生咳嗽、流涕、哮喘、厌食、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的患儿中检出率极高。
经禁食不耐受食物, 结合中医药物的治疗和调理, 患儿从2~3周开始各种症状明显改善。而仅禁食不耐受食物, 未进行中医治疗和调理的患儿, 其病理症状持续时间较长,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还在进一步收集病例, 进行统计分析。
一对异性双胞胎, 检测其食物特异性IgG和过敏原IgE, IgE结果均呈阴性。食物特异性IgG的浓度和临床症状十分相似, 这可能与平日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经调整饮食配合中医治疗3.5个月, 咳嗽、哮喘等现象明显改善。另2例合并中医治疗的患儿, 虽未能完全禁食不耐受食物, 但采用了中医治疗, 临床症状亦有明显改善, 但其食物特异性IgG与治疗前几乎一致。
在30名正常儿童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中, 阳性率明显低于有症状患儿。因此, 儿童反复出现临床症状, 而没有很有效的治疗方法时, 测定其食物特异性IgG, 并根据食物特异性IgG的阳性结果, 祛除不耐受食物, 配合一定的治疗方案, 将对儿童提高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