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胶采血管制备血清对血糖、补体C3和NSE测定结果及稳定性的影响
闫存玲, 李志艳, 燕容, 郑新芝, 王长虹, 刘平, 东锦华, 冯珍如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034

作者简介:闫存玲,女,1973年出生,硕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免疫学检验。

通讯作者:冯珍如,联系电话:010-66551122-5545。

摘要
目的

观察用分离胶采血管与直空玻璃管制备的血清其血糖(Glu)、补体C3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同时探讨3个项目在分离胶采血管中保存的稳定性。

方法

分别采用分离胶采血管与真空玻璃管收集20名志愿者的血清,测定Glu、补体C3和NSE后,将样本置于4℃保存,并分别于6 h、24 h、48 h和72 h后再次测定Glu、补体C3和NSE。

结果

真空玻璃管血清与分离胶采血管血清各指标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以真空玻璃管为标准管,分离胶采血管血清测定结果的偏差均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采用分离胶采血管保存血清,Glu 72 h时测定结果下降<5%;补体C3 48 h时上升1.6%,72 h时上升>10%;NSE在72 h内的偏差<4.2%。

结论

分离胶采血管在Glu、补体C3和NSE的测定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关键词: 血糖; 补体C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分离胶采血管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09)04-0260-04
Influence of serum preparation with separating gel vacuum tubes on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and stability of blood glucose, complement C3 and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YAN Cunling, LI Zhiyan, YAN Rong, ZHENG Xinzhi, WANG Changhong, LIU Ping, DONG Jinhua, FENG Zhenru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Beijing 10003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pare the serum by separating gel tubes and glass tubes,and investigate the comparability of blood glucose (Glu), complement C3 and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 results,and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serum preparation with separating gel tubes on the stability of Glu,complement C3 and NSE determination.

Methods

The venous blood in 20 volunteers was collected by separating gel tubes and glass tubes. After of Glu,complement C3 and NSE levels were determined,the samples were preserved at 4 ℃ and the Glu,complement C3 and NSE levels were determined at 6 h, 24 h ,48 h and 72 h again.

Results

There was no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vels of Glu,complement C3 and NSE of separating gel tubes and glass tubes ( P>0.05). The glass tubes as the standard tube. Compared with standard tubes,the results bias of Glu,complement C3 and NSE of separating gel tubes serum were clinically acceptable. The serum was preserved by separating gel tubes,the determination result of Glu decreased below 5% after 72 h.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 of complement C3 increased 1.6% after 48 h and above 10% after 72 h. Compared with standard tubes ,the bias of NSE were below 4.2% after 72 h.

Conclusions

The serum prepared by separating gel tubes for Glu,complement C3 and NSE determination had favorable stability.

Keyword: Blood glucose; Complement C3;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Separating gel tubes

正确采集处理样本是整个实验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临床工作中, 血糖(Glu)、补体C3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项目的检测结果受样本采集和保存方法的影响较大[1, 2]。为避免样本因素影响测定结果, 多推荐在样本采集后2 h内完成测定。但由于样本转运等原因, 许多实验室难以做到及时分离血清并完成测定。近年来, 分离胶采血管(简称分离胶管)逐渐应用于临床。由于分离胶界于血清与血细胞之间, 可有效保护血清成分, 但胶体本身是否会影响检测成分尚需进一步观察和验证。我们对分离胶管与真空玻璃管(简称玻璃管)制备的血清进行Glu、补体C3和NSE检测, 分析比较其结果, 并探讨这3个项目在分离胶管中保存的稳定性。

材料和方法
一、样本来源

样本来自20名志愿者, 运用真空采血技术采集静脉血。

二、主要仪器和方法

采血管分别为BD分离胶管(Vacutaine rSTTTMII Plus Tube)和BD玻璃管(VacutainerTM No Additive Tube)。血糖测定采用酶法, 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上完成, 试剂来自北京中生北控公司。补体C3测定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 在贝克曼库尔特IMMAGE 双光径免疫浊度分析仪上完成, 试剂为配套试剂。NSE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 在罗氏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完成, 试剂为配套试剂。样本采集1 h后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5 cm)离心10 min, 分别测定玻璃管和分离胶管血清中的Glu、补体C3和NSE, 2 h内测定完毕。为评价2种采血管保存样本的稳定性, 将测定后的样本置于4 ℃分别保存6、24、48和72 h后再进行测定。

三、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2种不同采血管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所有统计学处理采用MedCalc ver 6 (Medcalc software, Mariakerke, Belgium)统计软件。

结 果
一、2种采血管分离血清的测定结果比较

玻璃管与分离胶管血清各指标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表1 2种采血管分离血清的测定结果( x̅± s)

对2种采血管所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玻璃管为Y, 分离胶管为X), Glu的方程为Y=1.020 9X-0.125 8 , 相关系数(r)=0.999 0, P< 0.000 1。Glu的偏差较小, 平均偏差为-0.3%[95%可信区间(CI):-1.6%~1.1%], 在临床允许的范围内。补体C3的方程为Y=1.004 9X-0.019 1, r=0.984 5, P< 0.000 1。补体C3的平均偏差为1.2%(95%CI:-5.0%~7.4%), 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NSE的回归方程为Y=0.992 2X+0.328 1, r=0.977 9, P< 0.000 1。NSE的平均偏差为-2.1%(95%CI:-14.6%~10.4%), 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

二、2种采血管血清测定指标的稳定性

玻璃管血清Glu的测定结果随保存时间延长明显下降。在6 h时下降超过10%, 24 h下降26.1%, 到72 h时已下降近80%。采用分离胶管保存血清, Glu测定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没有明显变化, 保存6 h后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的偏差仅为1.1%, 72 h时的偏差也低于5%。见图1

图1 Glu测定结果随样本保存时间的变化

玻璃管血清补体C3的测定结果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上升。在保存6 h时上升了3.2%, 24 h上升6.45%, 48 h上升达17.7%。分离胶管测定结果在48 h时仅上升了1.6%。到72 h时, 2种采血管的测定结果上升均超过了10%。见图2

图2 补体C3测定结果随样本保存时间的变化

玻璃管血清NSE的测定结果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上升。在保存6 h后, 与即刻测定结果的偏差为6.6%, 保存24、48、72 h后偏差分别为9.2%、12.5%、19.7%。分离胶管NSE的测定结果较稳定, 保存6、24、48、72 h与即刻测定的偏差分别为-0.9%、0.2%、-2.6%和-4.2%。

图3 NSE测定结果随样本保存时间的变化

讨 论

真空采血管以其操作简单、传输安全、采集血量准确以及易于保存的优点, 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3]。分离胶管中含有惰性的触变性聚合胶, 是一种聚合高分子物质, 不溶于水, 具有抗氧化、耐高温、抗低温、高稳定性等特点[4]。分离胶的比重约为1.04~1.05, 介于血清比重(1.026~1.031)和血细胞比重(1.092~1.095)之间。在离心过程中, 分离胶内网结构被破坏, 变性成黏度低的流体, 移至血清层与细胞层之间, 离心完毕后, 又重新形成网状结构, 固化形成屏障隔离层, 使细胞与血清完全分离, 保证血清成分不受细胞成分影响, 且在冷藏状态下48 h 内隔离层无明显改变。这样就会消除由于血细胞成分释放造成的对于检测指标的影响。此外, 分离胶管内壁涂有的促凝剂能促进血液快速凝固, 在短时间内分离出血清用于检测。但由于硅酮等附加剂的引入, 可能会对血液里的某些成分的测定结果造成影响; 此外塑料的吸附作用、密封圈产生的碎屑等是否会对各项被检指标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都是潜在的问题, 需要实验加以验证。本研究将分离胶管与不添加任何物质的玻璃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分离胶管分离血清测定Glu、补体C3和NSE的结果与玻璃管测定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且2种采血管测定结果的偏差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

Glu是检验科的常规检测项目, 是检查有无糖代谢紊乱的重要指标。在临床检测过程中, 由于红细胞糖酵解作用的存在, 全血在室温下放置, Glu浓度每小时可下降5%~7%。因此应在尽快分离血清, 在2 h内完成测定。但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样本量大、转运费时等问题, 往往难以及时完成每份样本的检测, 分离胶管为此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 玻璃管血清Glu的测定结果随保存时间延长明显下降, 在6 h时下降超过了10%, 到72 h已下降近80%。而采用分离胶管保存血清, 6 h后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相比偏差为1.1%, 72 h后测定结果偏差也低于5%, 均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分离胶管采集的血清测定Glu稳定性好。需要注意的是, 分离胶保存血清Glu测定结果随时间的延长略有上升, 可能与放置及测定过程中样本挥发有关。如果因特殊原因, 不能在样本采集后2 h内离心分离血清, 此时Glu测定仍须使用氟化钠抗凝管。

补体C3是人体补体系统中含量最高的组分, 也是补体激活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关键成分。样本存放时间过久可能会导致血清中C423b酶的自行裂解, 从而引起C3、C4浓度明显升高[5]。本研究结果显示玻璃管血清补体C3的测定结果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上升, 24 h后上升了6.45%, 尚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 48 h后测定结果上升比较明显, 达17.7%。分离胶管测定结果在48 h内无明显变化, 仅上升了1.6%; 到72 h时, 2种采血管的测定结果上升均超过了10%。所以如无法在此时间内完成测定, 须冰冻保存血清样本。

NSE作为神经元损伤、小细胞肺癌和神经母细胞瘤的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6, 7]。由于NSE 同时存在于正常红细胞和血小板中, 所以血液样本溶血及放置时间过长均可引起NSE 测定结果升高。本研究发现分离胶管NSE的测定结果稳定性较好, 4 ℃保存72 h后测定结果的偏差均低于4.2%。因此, 使用分离胶管可以解决NSE测定中样本因素对结果影响的问题。

在使用分离胶管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离心后血清中出现少量油滴析出的现象, 可能与离心后分离胶固化不完全有关。此现象在实验室温度较高时出现的机率较高。析出的油滴不仅可能直接影响加样量, 也有可能堵塞仪器的加样探针, 影响检验工作的质量。对一些特殊患者的血液样本也需要加以注意, 临床工作中发现个别透析患者的血液样本无法达到分离效果, 分离胶位于管底或血清层上方无法检测, 可能与患者血渗透压的改变有关。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丽娅, 徐伟珍, 钱芳. 样本储存时间对C3、C4 检测结果的影响[J]. 检验医学, 2004, 19(3): 202-202. [本文引用:1]
[2] 曾义锋, 邵美娟, 倪莉. 全血样本放置时间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7(8): 750-750. [本文引用:1]
[3] 朱忠勇. 推广真空采血管势在必行[J]. 临床检验信息导报, 1997, 4(4): 104-104. [本文引用:1]
[4] 王永安, 王家民. 血清分离胶的理论基础及应用[J].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995, 4(10): 234-234. [本文引用:1]
[5] 李影林. 中华医学检验全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2071-2074. [本文引用:1]
[6] 袁向东. 急性脑挫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17) : 1988-1989. [本文引用:1]
[7] 杨磊, 张毅, 阮军忠, . Pro-GRP、NSE、CA125 和 β2-MG 4种肿瘤标志物血清水平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J]. 中华实用医学, 2003, 5(12): 19-2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