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沈秀芬,女,1969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免疫和微生物学检验工作。
伤寒是我国主要消化道传染病之一, 伤寒沙门菌是引起伤寒的主要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变化和增强, 因此临床上对治疗伤寒抗菌药物的选择也越来越棘手。了解近年来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变化, 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规范临床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菌株来源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临床血液或骨髓样本首次分离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98例, 其中男42例、女56例。
2.抗菌药物药敏纸片 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三嗪、氯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左氧氟沙星、萘啶酸。药敏纸片均为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产品。
3.细菌培养鉴定 血液或骨髓样本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 ALERT 3D-12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 并转种血平皿及麦康凯平皿, 阳性样本采用VITEK-32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GNI卡鉴定, 并用沙门菌多价血清凝集试验进行确定。
4.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 培养基为水解酪蛋白胨(MH)琼脂(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 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2), 药敏结果按照2005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标准判读。
5.统计学方法 所用数据采用WHONET 5.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1.血清凝集试验 沙门菌A-F多价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沙门菌O2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Ha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2.98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情况 98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氯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最高, 达100.0%; 其次为头孢三嗪98.1%、哌拉西林98.1%、头孢他啶96.4%、氨苄西林94.5%、复方磺胺甲口恶唑71.2%; 萘啶酸最低, 仅为10.6%, 见表1。
![]() | 表1 98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 |
抗菌药物的理想选择依据病原学诊断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但因病原学诊断及药物敏感试验常需4~6 d以上才能得到结果, 且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实际应用效果存在差异, 因此患者入院后临床医生不可能等到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 而多数情况是根据临床经验或是本院细菌耐药的监测情况选择药物。98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监测显示,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氯霉素、第3代和第4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率均高达98%以上, 但对萘啶酸敏感率却仅为10.6%。由于氯霉素对骨髓有抑制作用, 临床上一般不使用, 因此治疗甲型副伤寒以第3代和第4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疗效明显。根据CLSI(2005版)规定, 体外药敏试验对萘啶酸耐药, 但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的沙门菌属, 在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肠道外感染时可能出现临床治疗失败或延迟反应, 临床使用第3代和第4代头孢菌素治疗的患者疗效明显。我们随访了医院消化科4例对萘啶酸均耐药的甲型副伤寒患者, 其中3例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无效, 1例治疗有效。这提示对萘啶酸耐药的沙门菌, 临床应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因此临床细菌室应对肠道外分离的沙门菌属进行常规萘啶酸耐药性监测。对氟喹诺酮药物敏感, 但对萘啶酸耐药的沙门菌, 应及时提示临床医师并在报告单上注明, 临床医生也应根据临床细菌室的药敏结果及提示随时观察药物疗效,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