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郭继龙1, 袁清1, 马仰国2
1. 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检验科, 山东 单县 274300
2. 菏泽市中医院, 山东 菏泽 274035

作者简介:郭继龙,男,1960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物化学工作。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测定186例脑梗死患者及176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并作分析。

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为(2.55±1.01)m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7.43±1.32) mg/L]( 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含量降低,三酰甘油(TG)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 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结论

血清低脂联素水平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脂联素; 高敏C反应蛋白; 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09)02-0140-03
Abstract
Keyword:

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 能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1种特异性的细胞因子[1], 是一个244 氨基酸的脂特异性蛋白, 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抗炎症和血管损伤后抗内膜增生的作用。脂联素水平的变化与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当脂联素沉积在受损的动脉血管壁时可抑制内皮的炎症反应[2]。我们探讨了脂联素与脑梗死及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 以明确脂联素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对象

选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3月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脑梗死组186例, 其中男116例、女70例, 年龄(54~78)岁, 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 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并经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和(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门诊健康体检老年人176名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01名、女75名, 年龄(55~75)岁, 无脑卒中、心脏病等病史。

二、方法

所有受试者禁食8~10 h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 mL, 待凝固后4 000 r/min 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一部分血清直接检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 均用日立717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测定, 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完成。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TC— HDL-C。另一部分血清置于-20 ℃冰箱中保存, 待所有样本收集完后一次性测定。血清脂联素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购自深圳依诺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三、统计学方法

定量资料以 x̅± s表示, 用SAS6.12统计软件统计,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各指标间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一般指标的比较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 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脑梗死组TG、TC、LDL-C和non-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 HDL-C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见表1

二、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脂联素和hs-CRP水平

脑梗死组脂联素、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见表2

表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一般指标的比较( x̅± s, mmol/L)
表2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脂联素、hs-CRP水平比较( x̅± s, mg/L)
三、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脂联素、hs-CRP、TG和non-HDL-C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脂联素、hs-CRP、TG和non-HDL-C的比数比(odd ratio, OR)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58、1.244~1.894, 1.389、1.189~1.745, 1.573、1.217~1.947和1.225、1.119~1.513。血清HDL-C水平与脑梗死呈负相关。

讨 论

脂联素通过抑制生长因子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抑制粘附分子在内皮细胞的表达、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等多种途径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3]

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 0.05), 从而导致TG水平升高, 减弱了激活脂肪酸的氧化, 降低血TG水平, 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外周单核细胞的增殖及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变, 从而减弱了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抵抗作用[4]。在对其他代谢综合征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的研究中也提示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5]

本研究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脂联素是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 其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 且动脉粥样硬化是1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C反应蛋白(CRP)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主要在于炎症反应时引起CRP含量增加, 从而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的终末产物, 损伤脑血管内膜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形成脑梗死和脑出血[6]。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CRP具有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而脂联素则可抑制CRP的此种作用[7]。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脂联素水平与HDL-C、CRP成显著负相关, 这可能与脂联素水平下降从而导致脂代谢障碍有关。因此, 脂联素水平与脑梗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能成为预测、诊断脑梗死的一个指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Yoda-Murakami M, Taniguchi M, Takahashi K, et al. Change in expression of GBP28/adiponectin in carbon tetrachloride administrated mouse liver[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2001, 285(2): 372-377. [本文引用:2]
[2] Matsuda M, Shimomura I, Sata M, et al. Role of adiponectin in preventing vascular stenosis. The missing link of adipo-vascular axis. [J]. J Biol Chem, 2002, 277(40): 37487-37491. [本文引用:1]
[3] Soccio T, Zhang YY, Bacci S, et al. Common haplotypes at the adiponectin receptor 1 (ADIPOR1) locu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2006, 55(10): 2763-2770. [本文引用:1]
[4] Miyazaki T, Shimada K, Mokuno H, et al. Adipocyte derived plasma protein , adiponectin , is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Heart, 2003, 89(6): 663-665. [本文引用:1]
[5] Kojima S, Funahashi T, Sakamoto T, et al. The variation of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 novel, adipocyte derived protein, adiponect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J]. Heart, 2003, 89(6): 667-669. [本文引用:1]
[6] 鄢盛凯. 超敏C 反应蛋白测定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2, 1(4): 267-269. [本文引用:1]
[7] Ouchi N, Kihara S, Funahashi T, et al. Reciprocal associ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with adiponectin in blood stream and adipose tissue[J]. Circulation, 2003, 107(5): 671-674. [本文引用:1]